《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作者:宋 苏轼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诗文风格豪放洒脱,兼具婉约细腻,尤以词作成就最高,开豪放一派。他一生宦海浮沉,多次被贬,却始终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其作品充满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对自然的热爱,对后世文学与文化影响深远。
二、古诗原文
《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他年名宦恐不免,今日栖迟那可追。
我昔家居断还往,著书不复窥园葵。
朅来东游慕人爵,弃去旧学従儿嬉。
狂谋谬算百不遂,惟有霜鬓来如期。
故山松柏皆手种,行且拱矣归何时。
万事早知皆有命,十年浪走宁非痴。
与君未可较得失,临别惟有长嗟咨。
三、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时苏轼任杭州通判。安惇秀才赴京应试落第,西归故里,苏轼作此诗相送。当时科举是士人入仕主要途径,落第对读书人打击沉重。苏轼自身科举顺利,却深知仕途险恶,故借诗劝慰友人,表达对科举、仕途与人生的深刻思考,亦流露出对自身经历的感慨。
四、诗词翻译
经典书籍值得反复研读,熟读深思后你自会领悟其中真意。你日后或许能名登仕途,但如今落第失意的时光却无法追回。我昔日居家时断绝与外界往来,专心著书,连园中葵菜都无暇顾及。后来东游求官,放弃旧学,与孩童嬉戏。狂妄谋划、错误计算,百事不成,唯有鬓发如霜如期而至。故乡的松柏都是我亲手栽种,如今已快长到合抱粗,我何时才能归去?万事早知皆有定数,我十年奔波难道不是痴愚?与你不必计较得失,临别唯有长叹。
五、诗词赏析
此诗以劝慰友人为表,抒发人生感慨为里。开篇“旧书不厌百回读”以读书为引,强调学问需积累沉淀,暗含对友人治学态度的期许。“他年名宦恐不免”则以宽慰之语,为友人描绘未来可能,缓解落第之痛。中间“我昔家居”至“惟有霜鬓来如期”,苏轼自述经历,从潜心著书到求官失意,鬓发渐白,流露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尾联“万事早知皆有命,十年浪走宁非痴”直抒胸臆,将人生得失归于天命,看似豁达,实则饱含无奈与自嘲。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在劝慰友人中融入自身人生体验,富有哲理与感染力。
六、诗词深度解读
- 读书与治学之思:“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强调读书需反复钻研、深入思考。这不仅是学习方法,更是治学态度。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此观点仍有启示,提醒人们摒弃浮躁,注重知识的沉淀与内化。同时,此句为全诗定下基调,将落第的挫折置于学问追求的大背景下,暗示落第只是人生小插曲,学问积累才是根本。
- 仕途与人生的无常:“他年名宦恐不免,今日栖迟那可追”,苏轼以宽慰友人,却也透露出对仕途的复杂态度。他深知科举入仕的艰难与仕途的不确定性。“我昔家居”至“弃去旧学従儿嬉”,苏轼回顾自身经历,从潜心学术到求官逐利,最终鬓发斑白却一事无成,这种转变体现了儒家积极入世与道家顺应自然思想的矛盾。他既渴望建功立业,又对仕途的虚幻与人生的无常感到无奈。
- 归乡与乡愁的交织:“故山松柏皆手种,行且拱矣归何时”,苏轼借故乡松柏表达对故乡的眷恋与归乡的渴望。松柏象征坚韧与永恒,亲手栽种更增添情感寄托。然而,“归何时”的疑问,透露出归乡的无期与无奈。这种乡愁不仅是对故乡的思念,更是对人生归宿的追寻。在仕途不顺时,故乡成为心灵的避风港,但现实的羁绊又让他无法回归。
- 天命与自我的和解:“万事早知皆有命,十年浪走宁非痴”,苏轼将人生得失归于天命,看似消极,实则是与自我的和解。他意识到,人生有许多事情无法掌控,与其执着于得失,不如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这种豁达并非消极逃避,而是在经历人生起伏后,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为得失所困,苏轼的这种态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超脱的视角。
- 友情与离别的感慨:“与君未可较得失,临别惟有长嗟咨”,苏轼与安惇秀才的离别,不仅是友情的告别,更是对人生共同境遇的感慨。两人同为读书人,都经历过科举的挫折,在离别之际,无需计较得失,唯有长叹。这种情感超越了个人的得失,上升到对人生共同命运的共鸣。在人际交往中,这种真挚的友情与深刻的共鸣,显得尤为珍贵。
苏轼的《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是一首蕴含丰富人生哲理的诗作。它以劝慰友人为契机,抒发了对读书、仕途、归乡、天命与友情的深刻思考。在今天,这首诗依然具有启示意义,提醒我们在面对人生的挫折与无常时,保持豁达的心态,注重学问的积累,珍惜真挚的友情,同时对人生归宿保持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