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虢国夫人夜游图》作者:宋 苏轼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 – 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他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均取得极高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散文著述宏富,纵横恣肆;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绘画亦自成一家。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却始终保持豁达乐观的心态,其作品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与对世事的洞察。
二、古诗原文
《虢国夫人夜游图》
佳人自鞚玉花骢,翩如惊燕蹋飞龙。
金鞭争道宝钗落,何人先入明光宫。
宫中羯鼓催花柳,玉奴弦索花奴手。
坐中八姨真贵人,走马来看不动尘。
明眸皓齿谁复见,只有丹青余泪痕。
人间俯仰成今古,吴公台下雷塘路。
当时亦笑张丽华,不知门外韩擒虎。
三、写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 年),当时苏轼在汴京任翰林学士、知制诰。他观赏到唐代画家张萱所绘的《虢国夫人夜游图》,画中描绘了唐玄宗宠妃杨玉环的三姐虢国夫人及其随从盛装出游的奢华场景。苏轼有感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教训,结合北宋当时的社会现实,借古讽今,写下此诗,以表达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和对统治者荒淫误国的批判。
四、诗词翻译
美丽的虢国夫人亲自驾驭着玉花骢马,身姿轻盈如受惊的燕子踏着飞龙般的骏马前行。众人争着在道路上驰骋,金鞭挥舞,宝钗不慎掉落,不知是谁最先冲进了明光宫。宫中羯鼓声声,催促着花柳绽放,乐伎玉奴弹奏着弦索,花奴在一旁击节伴奏。座中的八姨真是尊贵之人,她骑马飞奔而来,马蹄扬起的尘土都未曾沾身。然而,那明眸皓齿的美人如今又在哪里呢?只有这画中留下了她们令人哀伤的泪痕。人世间的变迁,俯仰之间便成了古今,就像吴公台下到雷塘路这般沧桑。当年人们还嘲笑南朝陈后主的宠妃张丽华,却不知门外隋朝大将韩擒虎已兵临城下。
五、诗词赏析
此诗开篇便以生动的笔触描绘虢国夫人骑马出游的英姿,“翩如惊燕蹋飞龙”尽显其飒爽与高贵。“金鞭争道宝钗落”则通过细节描写,展现出出游队伍的喧闹与奢华。接着描写宫中宴乐场景,羯鼓、弦索等乐器交织,凸显出宫廷生活的奢靡。而“走马来看不动尘”进一步刻画八姨的骄矜。
后半部分笔锋陡转,由繁华之景转入对历史兴衰的感慨。“明眸皓齿谁复见,只有丹青余泪痕”,昔日美人已不复存在,只留下画中的泪痕,令人唏嘘。“人间俯仰成今古”点明时光匆匆、世事无常。最后以隋朝灭陈的历史典故作结,借古讽今,暗示北宋统治者若不吸取教训,重蹈覆辙,必将走向灭亡。全诗将叙事、描写、抒情与议论融为一体,艺术感染力极强。
六、诗词深度解读
(一)画面描绘与人物刻画
诗的前四句聚焦于虢国夫人出游的动态画面。“佳人自鞚玉花骢”,一个“自”字,凸显虢国夫人的自信与骄纵,她亲自驾驭骏马,尽显主导地位。“翩如惊燕蹋飞龙”运用比喻,将虢国夫人比作受惊的燕子,骏马比作飞龙,生动展现出其骑马姿态的轻盈与矫健,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金鞭争道宝钗落”则从侧面烘托出游队伍的庞大与喧闹,众人争道,金鞭挥舞,甚至宝钗掉落,细节之处尽显奢华与张扬。
“宫中羯鼓催花柳,玉奴弦索花奴手”描绘了宫廷中的宴乐场景。羯鼓声声,仿佛在催促花柳绽放,营造出一种热闹、奢靡的氛围。玉奴与花奴作为乐伎,在羯鼓的伴奏下,一个弹奏弦索,一个击节伴奏,展现出宫廷生活的纸醉金迷。而“坐中八姨真贵人,走马来看不动尘”则着重刻画了八姨的形象,她骑马飞奔而来,却不见尘土扬起,足见其骑术精湛,更凸显其身份的尊贵与骄矜。
(二)历史兴衰的感慨
“明眸皓齿谁复见,只有丹青余泪痕”是全诗的情感转折点。昔日的美人,如今已化为尘土,只留下画中的泪痕,令人不禁感叹时光的无情与世事的无常。这两句诗不仅表达了对虢国夫人等美人命运的同情,更引发了对历史兴衰的深刻思考。曾经的繁华与荣耀,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过眼云烟,转瞬即逝。
“人间俯仰成今古,吴公台下雷塘路”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感慨。“俯仰”之间,时间飞逝,人间已历经沧桑巨变。吴公台与雷塘路,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无数的兴衰故事。曾经的辉煌宫殿,如今可能已是一片废墟;曾经的风云人物,也早已被历史遗忘。这种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洞察,使诗歌具有了厚重的历史感。
(三)借古讽今的警示
“当时亦笑张丽华,不知门外韩擒虎”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也是苏轼借古讽今的核心所在。当年南朝陈后主的宠妃张丽华,沉迷于宫廷的奢靡生活,对隋朝大将韩擒虎的逼近毫无察觉,最终导致国家灭亡。苏轼借此典故,讽刺北宋统治者如同当年的陈后主和张丽华,只知贪图享乐,不思进取,对潜在的危险视而不见。
北宋时期,虽然经济繁荣,但内部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政治腐败、军队战斗力下降等。苏轼深知这些问题若不解决,北宋必将重蹈唐朝灭亡的覆辙。他通过这首诗,委婉地提醒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不要让历史的悲剧再次上演。这种借古讽今的手法,使诗歌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
(四)艺术特色与文学价值
从艺术特色上看,此诗语言生动形象,用词精准巧妙。如“翩如惊燕蹋飞龙”,以形象的比喻勾勒出人物的神韵;“金鞭争道宝钗落”,通过细节描写展现场景的热闹与奢华。同时,诗歌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前半部分描绘画面,后半部分抒发感慨,过渡自然流畅。
在文学价值方面,此诗不仅展现了苏轼卓越的诗歌创作才华,更体现了他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它以一幅画为切入点,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相连,使读者在欣赏诗歌艺术之美的同时,也能从中汲取历史教训,引发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因此,《虢国夫人夜游图》不仅是一首优秀的咏史诗,更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的文学佳作,在苏轼的诗歌创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也对后世的咏史诗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