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重九旧韵〉读书笔记》

《浣溪沙·重九旧韵》作者:宋 苏轼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 – 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多个领域皆登峰造极。其诗题材广泛,既有“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迈壮志,展现积极入世、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也有“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的禅意哲思,蕴含对人生境界的深刻洞察。词开豪放一派,以诗为词,打破词为艳科的局限,拓展了词的表现空间。散文汪洋恣肆,随物赋形,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绘画尤擅墨竹、怪石,注重神韵表达。他一生宦海浮沉,却始终以豁达乐观、随遇而安的心境笑对人生,其作品饱含对生活的热爱、对世事的豁达以及对人性的关怀。

二、古诗原文

《浣溪沙·重九旧韵》

白雪清词出坐间,爱君才器两俱全。异乡风景却依然。
可恨相逢能几日,不知重会是何年。茱萸仔细更重看。

三、写作背景

此词创作于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 年),苏轼谪居黄州期间。当时,友人赵晦之(名令畤)到黄州看望苏轼,二人重逢,相谈甚欢。然而,赵晦之不能久留,很快又要离去。在重阳佳节这个本应阖家团圆、亲友相聚的时刻,苏轼却要与友人再次分别,心中满是不舍与感慨。重阳节在古代有登高、插茱萸等习俗,承载着人们对亲友的思念与祝福。苏轼借重阳旧韵,写下此词,抒发对友人的惜别之情与对未来重逢的期盼。

四、诗词翻译

在席间,你吟出如白雪般清丽的词句,我喜爱你的才华与气度,二者兼备。即便身处异乡,这里的风景倒也依旧如常。

只可惜我们相逢的日子如此短暂,真不知下一次重逢会是在哪一年。我仔细端详着茱萸,心中满是眷恋。

五、诗词赏析

上阕开篇“白雪清词出坐间,爱君才器两俱全”,直接表达对友人的赞美。“白雪清词”将友人所作之词比作高雅的《阳春白雪》,凸显其词作的高雅清丽,足见友人文学素养之高。“爱君才器两俱全”则进一步强调对友人才华与气度的欣赏,“才”指才华,“器”指器量、风度,短短一句,便将友人的形象刻画得立体丰满,展现出苏轼对友人的敬重与喜爱。“异乡风景却依然”,点明此时身处异乡,但风景依旧,看似平淡的描写,实则为下文的惜别之情埋下伏笔,在熟悉的风景中却要面对与友人的分别,更添几分惆怅。

下阕笔锋一转,情感愈发深沉。“可恨相逢能几日,不知重会是何年”,直抒胸臆,表达对相逢短暂、重逢无期的遗憾与无奈。“可恨”二字,情感强烈,将内心的惋惜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人生聚散无常,此次相聚的欢乐转瞬即逝,未来何时能再相见却无从知晓,这种不确定性让苏轼心中充满了忧虑与伤感。结尾“茱萸仔细更重看”,以景结情,通过描写仔细端详茱萸的动作,将惜别之情推向高潮。茱萸在重阳节有辟邪祈福、寄托思念之意,苏轼仔细端详茱萸,实则是在借物抒情,将对友人的不舍与思念都寄托在这一小小的茱萸之上,余味悠长,令人动容。整首词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深沉,在简洁的文字中蕴含着苏轼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六、诗词深度解读

(一)友人形象塑造中的情感投射

苏轼在词中对友人赵晦之的赞美,不仅仅是对其才华与气度的客观描述,更是自身情感投射的体现。“白雪清词出坐间”,友人的清词如同清泉流淌,在席间散发着高雅的气息。苏轼一生热爱文学,对优秀的文学作品有着敏锐的感知和极高的评价标准。友人的词作能得到他如此高的赞誉,说明二人在文学创作上有着共同的追求和审美情趣。这种共鸣使得苏轼对友人产生了深深的敬重与喜爱,友人的才华成为他情感寄托的一部分。

“爱君才器两俱全”,“才器”二字涵盖了友人的多方面素养。“才”是友人在文学、学术等方面的能力,“器”则是友人的胸怀、气度与人格魅力。苏轼一生坎坷,却始终保持着豁达乐观的心境和高尚的品格,他欣赏的友人也必然具备类似的特质。在友人身上,苏轼看到了自己所追求的人生境界,这种精神上的契合使得他对友人的情感更加深厚。他将自己的理想与追求投射到友人身上,通过赞美友人,也表达了自己对人生价值的坚守和对美好品质的向往。

(二)异乡风景中的情感落差与心境写照

“异乡风景却依然”,这句看似简单的描写,实则蕴含着复杂的情感。苏轼谪居黄州,身处异乡,内心本就充满了漂泊之感与对家乡、亲友的思念。此时友人前来探望,短暂的相聚带来了一丝温暖与慰藉,然而友人的离去又让他重新陷入孤独与惆怅之中。风景依旧,人事已非,这种鲜明的对比加剧了苏轼内心的情感落差。

熟悉的风景在此时却显得格外陌生,因为身边少了友人的陪伴。苏轼在欣赏风景的同时,心中或许会涌起对过去与友人一同游历、畅谈的美好回忆,而如今却只能独自面对这异乡的风景。这种心境的转变反映了苏轼在面对离别时的复杂情感,既有对友人的不舍,也有对自身命运的无奈与感慨。他借异乡风景,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孤独与寂寥,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他在困境中坚守自我、却又不免被离别之苦所困扰的心境。

(三)重逢无期中的时间焦虑与人生感慨

“可恨相逢能几日,不知重会是何年”,这两句词深刻体现了苏轼对重逢无期的时间焦虑与对人生的感慨。在古代,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一次分别可能意味着长时间的分离,甚至可能成为永别。苏轼与友人此次相逢短暂,未来重逢的时间却遥遥无期,这种不确定性让他心中充满了忧虑与不安。

时间在苏轼的词中常常是一个重要的主题。他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深知时光的宝贵与无常。与友人的分别让他更加深刻地意识到时间的流逝,他害怕在漫长的岁月中,与友人的情谊会逐渐淡去,害怕自己会错过与友人再次相聚的机会。这种时间焦虑背后,是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人生短暂,聚散无常,苏轼在词中表达了对这种无常的无奈与感慨,同时也透露出对珍惜当下、把握相聚时光的渴望。他提醒自己和友人,要珍惜眼前的相聚,因为每一次见面都可能是最后一次。

(四)茱萸意象中的文化传承与情感升华

茱萸在重阳节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苏轼在词中“茱萸仔细更重看”,巧妙地运用了这一意象,实现了情感的升华。在古代,重阳节有插茱萸、登高祈福的习俗,茱萸被视为辟邪祈福的象征,同时也承载着人们对亲友的思念与祝福。苏轼仔细端详茱萸,实际上是在借茱萸表达对友人的不舍与牵挂。

他将茱萸作为情感的载体,把内心深处对友人的眷恋、对重逢的期盼以及对未来的祝福都寄托在这一小小的茱萸之上。这种借物抒情的手法,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深沉,同时也增添了词的文化内涵。茱萸这一意象在苏轼的笔下,不仅仅是节日的象征,更是情感的寄托和文化的传承。它连接着苏轼与友人之间的情谊,也连接着古代的节日文化与苏轼的个人情感,使读者在感受苏轼惜别之情的同时,也能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五)苏轼豁达心境下的隐痛与深情

苏轼一生以豁达乐观著称,但在这首词中,我们也能看到他豁达心境下的隐痛与深情。表面上,他用质朴的语言表达着对友人的惜别之情,没有过多的悲戚之态,但在字里行间,却透露出深深的无奈与伤感。他深知人生聚散无常,却依然无法释怀与友人的分别,这种矛盾的心境正是他豁达背后的真实写照。

苏轼的豁达并非是对痛苦的逃避,而是在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后,对苦难的一种超脱与接纳。然而,在与友人的离别面前,他依然无法做到完全的超脱,内心的隐痛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这种隐痛与深情,使他的形象更加真实、立体,也让读者感受到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情感世界。他既有对人生的豁达与洒脱,也有对友情的珍视与不舍,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苏轼独特的魅力。

(六)重阳文化语境中的情感共鸣与文化认同

重阳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情感底蕴。苏轼在重阳节写下此词,将个人的惜别之情融入到重阳文化的语境之中,引发了广泛的情感共鸣。重阳节的习俗和传统观念,如登高、插茱萸、敬老等,都体现了人们对生命的敬畏、对亲友的关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苏轼在词中运用重阳节的意象和习俗,使读者能够自然地联想到重阳节的文化意义,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他词中所表达的情感。

同时,苏轼对重阳文化的运用也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传承。他通过自己的作品,将重阳节的文化内涵与个人的情感体验相结合,使传统文化在现代语境中焕发出新的活力。读者在阅读这首词时,不仅能够感受到苏轼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还能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种在文化语境中产生的情感共鸣,使苏轼的词具有了超越时空的魅力,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浣溪沙·重九旧韵》以其真挚的情感、细腻的描写、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苏轼词中的经典之作。它让我们看到了苏轼在面对离别时的复杂心境,感受到了他对友情的珍视、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无论是从文学价值还是文化意义来看,这首词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值得我们反复品味与欣赏。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