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党学官》作者:宋 苏轼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 – 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他才华横溢,在诗、词、文、书、画等多方面成就斐然。其诗题材广泛,风格豪放与婉约并存;词开豪放一派,拓宽了词的表现领域;散文著述宏富,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绘画亦自成一家,尤擅墨竹、怪石等。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却始终保持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其作品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与对世事的洞察。
二、古诗原文
《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党学官》
门外东风雪洒裾,山头回首望三吴。不应弹铗为无鱼。
上党从来天下脊,先生元是古之儒。时平不用鲁连书。
三、写作背景
此词创作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 年),当时苏轼在杭州通判任上。梅庭老,名梅询,字昌言,是苏轼的友人,此时他将赴上党(今山西长治)担任学官一职。上党地处偏远,在当时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前往任职意味着要与亲友分别,且生活环境与繁华的江南大不相同。苏轼感怀友人此去路途遥远、仕途未卜,便写下这首送别词,既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又对其学识和品德给予了高度肯定,并蕴含着对友人仕途的期许与劝慰。
四、诗词翻译
门外,东风裹挟着雪花纷纷扬扬地洒落在你的衣裾之上。你登上山头,回首遥望那繁华的三吴之地。其实啊,你不该像冯谖那样弹铗抱怨没有鱼吃,因为这并非是你怀才不遇。
要知道,上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天下的脊梁要地,先生你原本就是一位有着古代儒者风范和学识的人。如今时局太平,并不需要像鲁仲连那样写书信来施展谋略、建立功勋。
五、诗词赏析
上阕开篇描绘送别场景,“门外东风雪洒裾”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东风与雪的组合,既点明时节,又暗示友人此去环境的恶劣。“山头回首望三吴”,一个“回首”将友人对故乡、对亲友的不舍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随后笔锋一转,“不应弹铗为无鱼”,化用冯谖弹铗的典故,劝慰友人不必因赴偏远之地任职而抱怨,暗示其才华定有施展之处。
下阕则对上党地区和友人进行赞誉。“上党从来天下脊”,将上党比作天下的脊梁,突出其地理位置的重要和战略意义,也从侧面肯定了友人任职之地的价值。“先生元是古之儒”,直接称赞友人具有古代儒者的风范和学识,给予友人极高的评价。最后“时平不用鲁连书”,以鲁仲连为例,说明如今时局太平,友人无需像鲁仲连那样以书信谋略建功立业,只要安心做好学官,传授知识、培养人才即可,既是对友人的劝慰,也是对其仕途的期许。整首词情感真挚,用典自然,在送别词中别具一格。
六、诗词深度解读
(一)送别场景中的情感交织
词的开篇“门外东风雪洒裾”,描绘出一幅极具画面感的送别场景。东风本应是带着暖意与生机的象征,但在这里却与雪相伴,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且略带萧瑟的氛围。雪花洒落在友人的衣裾上,不仅暗示了送别时的寒冷天气,更象征着友人此去路途的艰难与环境的恶劣。苏轼巧妙地借助这一自然景象,将内心对友人的不舍与担忧融入其中。
“山头回首望三吴”一句,将友人的动作和情感刻画得入木三分。友人登上山头,回首遥望那繁华的三吴之地,三吴是友人熟悉且留恋的地方,那里有他的亲友、他的过往生活。这一回首,饱含着对故乡的眷恋、对亲友的牵挂,以及对即将开始的未知旅程的忐忑。苏轼通过这一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友人在离别之际复杂的内心世界,也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两人之间深厚的情谊。
(二)用典劝慰中的深意
“不应弹铗为无鱼”化用了冯谖弹铗的典故。冯谖在孟尝君门下,起初因待遇不满而三次弹铗抱怨,最终得到重用并施展才华。苏轼在此劝慰友人不必像冯谖那样抱怨,其背后蕴含着多重深意。一方面,这是对友人才能的肯定,苏轼认为友人有着真才实学,无需通过抱怨来引起关注,其才华定会在合适的时机得到展现。另一方面,这也是对友人心态的劝导,希望友人能够以平和、积极的心态面对赴偏远之地任职的现实,不要因环境的艰苦而心生不满。
从更深层次来看,苏轼这一劝慰还反映了他对人生境遇的豁达态度。他自己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却始终能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他希望友人也能像他一样,不被眼前的困难所困扰,以一种超脱的心境去迎接新的挑战。这种用典劝慰的方式,既自然贴切,又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使诗歌在情感表达上更加含蓄、深沉。
(三)上党之地的价值肯定
“上党从来天下脊”一句,苏轼将上党地区比作天下的脊梁,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上党地处太行山南麓,地势险要,是古代军事要冲和战略要地。苏轼这样描述,不仅突出了上党地理位置的重要,更暗示了友人任职此地所肩负的责任。上党作为天下脊梁,象征着稳定与支撑,友人在此担任学官,就如同为这片土地注入知识和文化的力量,对维护当地的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这一评价也体现了苏轼对地域文化的尊重和对不同地区价值的认同。在当时,人们往往更关注繁华的都市和中心地区,而对偏远之地有所忽视。苏轼却能以独特的视角,看到上党地区的重要性和独特价值,展现了他广阔的视野和深刻的文化洞察力。同时,这也为友人此去任职赋予了一种使命感和荣誉感,让友人明白自己的工作并非无关紧要,而是在为这片重要的土地贡献力量。
(四)对友人学识的赞誉与期许
“先生元是古之儒”直接表达了对友人学识和品德的高度赞誉。在苏轼心中,友人具有古代儒者的风范和学识,古代儒者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有着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渊博的知识。苏轼将友人比作古之儒,说明他认为友人不仅在学术上有着深厚的造诣,更在品德修养上堪称楷模。
“时平不用鲁连书”一句,以鲁仲连为例,进一步表达了对友人的期许。鲁仲连是战国时期的奇士,他以书信谋略帮助各国解决难题,建立功勋。苏轼说如今时局太平,不需要像鲁仲连那样写书信来施展谋略,但这并非是对友人才能的否定,而是希望友人能够在学官的岗位上,安心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在太平盛世,培养人才、传承文化就是最重要的使命。苏轼希望友人能够发挥自己的学识,为当地培养出一批有知识、有品德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这种期许既体现了苏轼对友人的信任,也反映了他对教育事业的重视。
(五)词中蕴含的豁达人生观
整首词不仅是一首送别词,更蕴含着苏轼豁达乐观的人生观。在送别友人这样略带伤感的情境下,苏轼没有一味地沉浸在离别的愁绪中,而是以积极的态度劝慰友人,肯定友人的才能和价值,对友人的未来充满期许。这种豁达的人生观贯穿于苏轼的许多作品中,他一生多次被贬,却始终能保持乐观的心态,在困境中寻找生活的乐趣和意义。
在这首词中,苏轼通过对上党之地的肯定、对友人学识的赞誉以及对友人仕途的期许,传达出一种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要积极面对、发挥自身价值的人生态度。他希望友人不要因环境的艰苦而抱怨,不要因仕途的平淡而气馁,要以一种豁达、超脱的心境去迎接新的挑战,为社会做出贡献。这种豁达的人生观不仅对友人有激励作用,也给后人带来了深刻的人生启示,让我们明白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时,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勇敢地追求自己的价值。
《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党学官》以其真挚的情感、自然的用典、深刻的内涵和豁达的人生观,成为苏轼送别词中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展现了苏轼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更让我们看到了苏轼作为一位文学大家和文化名人的思想境界和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