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游·端午赠黄守徐君猷》作者:宋 苏轼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 – 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坛巨擘,在诗、词、文、书、画等诸多领域皆登峰造极。其诗题材广泛,风格豪放洒脱又不失细腻温情,既有“大江东去,浪淘尽”的雄浑壮阔,也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哲理深邃;词开豪放一派,打破词为艳科的传统,以诗为词,拓展了词的表现领域;散文汪洋恣肆,随物赋形,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绘画尤擅墨竹、怪石,以形写神。他一生宦海浮沉,却始终以豁达乐观之心直面人生,作品饱含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世事的洞察。
二、古诗原文
《少年游·端午赠黄守徐君猷》
银塘朱槛麹尘波,圆绿卷新荷。
兰条荐浴,菖花酿酒,天气尚清和。
好将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
狱草烟深,讼庭人悄,无吝宴游过。
三、写作背景
此词创作于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 年),苏轼谪居黄州期间。徐君猷,名大受,时任黄州知州。在苏轼被贬黄州的日子里,徐君猷对他关怀备至,不仅在生活上给予诸多照拂,更在精神上给予支持,二人结下深厚情谊。端午佳节,苏轼为答谢徐君猷的善待,写下这首词相赠。当时黄州虽为贬谪之地,但在徐君猷的治理下,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苏轼身处其中,也感受到难得的宁静与祥和,词中便流露出对这种生活的珍惜与对友人的感激。
四、诗词翻译
银色的池塘、朱红的栏杆,倒映着如麹尘般碧绿的波光,圆圆的荷叶刚刚舒展,卷着嫩绿的新叶。人们用兰草煎水沐浴,用菖蒲花酿造美酒,此时天气依旧清爽温和。
如此美好的佳节,就该尽情沉醉,喝上十分的美酒,再伴以一分清歌。只见那监狱里野草深深,诉讼的厅堂里冷冷清清,毫无纷扰,您大可不必吝惜宴饮游乐的时光。
五、诗词赏析
上阕描绘端午佳节的清新景致。“银塘朱槛麹尘波,圆绿卷新荷”,开篇便以细腻笔触勾勒出一幅色彩明丽的画面,银塘、朱槛、麹尘波,色彩相互映衬,新荷初展,生机勃勃,为节日增添了欢快的氛围。“兰条荐浴,菖花酿酒”点明端午习俗,兰草沐浴、菖蒲酿酒,尽显节日的民俗特色,而“天气尚清和”则营造出一种闲适、惬意的环境氛围,为下阕的情感抒发埋下伏笔。
下阕笔锋一转,聚焦于对友人的劝酒与对当地治理的赞誉。“好将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直接表达出在佳节里尽情享受、沉醉其中的态度,以酒助兴,以歌相伴,尽显欢快之情。“狱草烟深,讼庭人悄”是全词精华所在,通过描绘监狱中野草深深、诉讼厅堂冷冷清清的景象,侧面烘托出徐君猷治理有方,地方太平,百姓安居乐业。最后“无吝宴游过”,劝友人不必因政务繁忙而吝惜宴饮游乐的时光,既是对友人政绩的肯定,也流露出对当下安宁生活的珍惜。整首词语言清新自然,意境优美,情感真挚,在欢快的节日氛围中蕴含着对友人的感激与对太平盛世的赞美。
六、诗词深度解读
(一)端午景致中的民俗文化与情感寄托
上阕对端午景致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节日的自然之美,更蕴含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银塘朱槛麹尘波,圆绿卷新荷”,银塘波光粼粼,朱槛色彩鲜艳,麹尘波的独特色泽与新荷的嫩绿相互交织,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的画面。这不仅是对端午时节自然景色的客观描绘,更传递出苏轼在经历人生波折后,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敏锐感知与珍惜之情。
“兰条荐浴,菖花酿酒”则具体展现了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兰草在古代被视为高洁之物,用兰草煎水沐浴,有驱邪祈福之意;菖蒲花酿酒,也是端午特有的风俗,象征着吉祥安康。苏轼将这些习俗融入词中,不仅增添了节日的浓厚氛围,更表达了他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同时,这些习俗也寄托了苏轼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尽管身处贬谪之地,但他依然希望借助节日的仪式感,驱散心中的阴霾,迎接新的希望。
“天气尚清和”一句,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苏轼对当下环境的满足与惬意。清和的天气,既符合端午时节的自然特征,也象征着苏轼此时内心的平静与安宁。在经历了仕途的坎坷后,他在黄州找到了片刻的宁静,这种宁静让他能够更加从容地面对生活,享受节日的欢乐。
(二)劝酒之词背后的深厚情谊与人生豁达
下阕“好将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苏轼以直白的语言劝友人尽情沉醉于佳节之中。这看似简单的劝酒之词,实则蕴含着他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在苏轼被贬黄州的艰难时期,徐君猷的关怀与支持如同一束温暖的光,照亮了他黯淡的生活。此时在端午佳节,苏轼希望友人能够放下政务的疲惫,与自己一同享受这难得的欢乐时光,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感激与亲近之情。
同时,这种尽情沉醉的态度也体现了苏轼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他一生多次被贬,却始终能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的挫折。在端午这个特殊的节日里,他选择用酒和歌来释放内心的情感,不纠结于过去的得失,不担忧未来的未知,而是专注于当下的美好。这种豁达的人生态度不仅让他自己能够在困境中保持乐观,也感染着身边的人,如徐君猷。
(三)侧面烘托中的为政之道与太平之象
“狱草烟深,讼庭人悄”是全词的关键意象,通过描写监狱中野草深深、诉讼厅堂冷冷清清的景象,侧面烘托出徐君猷治理黄州的卓越成效。在古代,监狱和诉讼厅堂往往是社会矛盾和治安状况的晴雨表。监狱中野草深深,说明犯罪案件稀少,社会治安良好;诉讼厅堂冷冷清清,则表明百姓之间纠纷不多,社会和谐稳定。
这一描写不仅是对徐君猷政绩的高度肯定,也体现了苏轼对为政之道的深刻理解。苏轼一生关心民生疾苦,有着强烈的政治抱负。他深知一个好的地方官应该以百姓的利益为出发点,通过公正的治理、有效的政策,使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徐君猷的治理方式正是他所推崇的,这种太平之象让苏轼看到了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的希望,也让他对黄州这片土地产生了更深的眷恋之情。
(四)无吝宴游中的官民和谐与人生智慧
“无吝宴游过”一句,表面上是劝友人不必吝惜宴饮游乐的时光,实则蕴含着更深层次的官民和谐与人生智慧。在苏轼看来,官员在治理好政务的同时,也应该注重自身的精神生活,与百姓同乐。这种官民同乐的思想,不仅有助于增进官民之间的感情,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也体现了苏轼以人为本的政治理念。
同时,这句话也反映出苏轼对人生的智慧思考。人生短暂,充满了无常与变数。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境时,我们应该学会在忙碌的政务和生活中寻找平衡,珍惜当下的美好时光。徐君猷在治理黄州的过程中,能够做到政务与宴游两不误,既保证了地方的长治久安,又享受了生活的乐趣,这种平衡的智慧正是苏轼所倡导的。苏轼希望友人能够继续保持这种状态,在为百姓谋福祉的同时,也能拥有属于自己的快乐人生。
(五)词中折射的苏轼精神世界与时代意义
《少年游·端午赠黄守徐君猷》虽是一首赠友之作,但却折射出苏轼丰富的精神世界和深刻的时代意义。从精神世界层面来看,苏轼在词中展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友情的珍视以及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这些精神品质贯穿了他的一生,使他在面对人生的种种挫折时,始终能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创作出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
从时代意义层面来看,这首词反映了北宋时期社会的某些方面。虽然苏轼身处贬谪之地,但通过描写黄州在徐君猷治理下的太平景象,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地方治理中存在的积极因素。同时,词中所体现的官民和谐、以人为本的思想,对于当今社会的治理和发展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不能忽视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人民的幸福安康,只有实现官民之间的良性互动,才能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少年游·端午赠黄守徐君猷》以其优美的语言、生动的描写、深刻的内涵,成为苏轼词中的经典之作。它不仅让我们领略了端午佳节的民俗风情,感受到了苏轼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更让我们深入了解了苏轼的精神世界和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