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读书笔记

《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作者:宋 苏轼

第一部分: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通才,诗、文、词、书、画皆冠绝一时,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为豪放派词宗;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位列“唐宋八大家”;诗风雄浑开阔,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书法开“尚意”之风,位列“宋四家”之首。其一生宦海浮沉,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惠州、儋州,却始终以旷达胸襟笑对人生,作品多蕴含对生命、自然与哲理的深刻思考,成为中华文化精神的重要象征。

第二部分:古诗原文

《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

江汉西来,高楼下、蒲萄深碧。犹自带、岷峨云浪,锦江春色。

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

江表传,君休读;狂处士,真堪惜。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

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

第三部分:写作背景

此词作于元丰四年(1081),苏轼贬谪黄州期间。朱寿昌时任鄂州(今湖北武汉)知州,与苏轼为故交。两人虽宦途坎坷,却皆以诗酒自遣,心怀天下。词中借鄂州江汉之景、祢衡旧事,抒发对友人的劝勉与自身壮志未酬的感慨。苏轼以“狂处士”祢衡影射现实,暗含对朝中权贵的批判,同时借“谪仙诗”寄寓对友人高洁品格的期许,体现其“身在江湖,心存魏阙”的复杂心境。

第四部分:诗词翻译

长江汉水自西奔涌而来,楼前江水如深碧的葡萄。那水中还带着岷山峨眉的云雾与锦江的春色。您是深得民心的父母官,我却是流落剑外的思归客。面对这鄂州风物,怎能不心生感慨,愿与您倾心相谈。
劝您莫读《江表传》,那狂傲的祢衡实在令人惋惜。他空对鹦鹉洲,芦花萧瑟,徒留悲叹。书生何必争执那些无谓之事?曹公黄祖早已化作尘土。愿您如李白般,挥毫写下追慕黄鹤的诗篇,超脱尘俗,名垂千古。

第五部分:诗词赏析

1. 景中寓情,豪放与婉约交融
开篇“江汉西来”以雄浑笔触勾勒长江汉水,暗喻历史洪流。“蒲萄深碧”化用李白“遥看汉水鸭头绿”,既写江水之美,又隐喻人生波折。下阕“苇花萧瑟”以景结情,与上阕“锦江春色”形成冷暖对比,寄寓对友人仕途的忧虑与对自身命运的喟叹。

2. 历史典故,暗含现实批判
“狂处士”祢衡因恃才傲物被黄祖杀害,苏轼借其事讽刺朝中权贵排挤贤才。但词中未直指时弊,而是以“曹公黄祖俱飘忽”点明权势无常,劝友人莫陷于争斗,转而追求精神自由。这种以古喻今的手法,既显豪放之骨,又含婉约之思。

3. 对比与双关,深化主题
“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以“君”“我”对照,既赞朱寿昌政绩,又自叹贬谪。“谪仙诗”既指李白《鹦鹉洲》诗,亦暗含对友人如李白般超脱世俗的期许。全词在历史与现实、入世与出世间切换,展现苏轼“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道互补思想。

第六部分:诗词深度解读

一、江汉意象:时空交织的生命长河
“江汉西来”不仅实写鄂州地理,更象征中华文明之源。岷峨云浪、锦江春色,是苏轼对故乡的思念,亦是文化血脉的延续。江水奔流不息,恰如人生起伏,而“蒲萄深碧”的色泽,暗合其“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情与“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江汉之景,实为苏轼精神世界的具象化表达。

二、祢衡典故:士人命运的千年回响
祢衡击鼓骂曹,终被黄祖所杀,其悲剧源于“狂”与“直”。苏轼借祢衡事,实则反思北宋党争:王安石变法派与司马光保守派互相倾轧,士人或因直言被贬,或因谄媚得势。他以“狂处士”自比,亦警示朱寿昌莫陷党争,应如李白般“且放白鹿青崖间”。这种对历史与现实的双重观照,使词作超越个人感慨,升华为对士人命运的哲学思考。

三、谪仙诗愿:超脱与救赎的双重路径
“愿使君、还赋谪仙诗”暗含两层深意:其一,李白因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与苏轼贬谪黄州境遇相似,苏轼以李白自比,表达对精神自由的向往;其二,崔颢《黄鹤楼》诗使李白搁笔,苏轼劝朱寿昌“追黄鹤”,实为劝其超越功名,追求艺术永恒。这种“以诗证道”的思想,与苏轼“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文人观一脉相承,亦是其“诗可以群”文学主张的体现。

四、儒道互补:贬谪文学的精神内核
苏轼一生践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处世哲学。此词中,他既以“南山遗爱守”赞朱寿昌的儒家济世情怀,又以“还赋谪仙诗”劝其道家超脱。这种矛盾并非分裂,而是其人格的立体呈现:贬黄州时,他开垦东坡,写下《赤壁赋》的旷达;贬惠州时,他“日啖荔枝三百颗”,展现生活的诗意。词中“争底事”的诘问,实为对“士当以天下为己任”的反思,亦是道家“无为而无不为”思想的体现。

五、鄂州风物:地域文化的文学书写
鄂州为三国古战场,鹦鹉洲因祢衡《鹦鹉赋》闻名。苏轼将历史遗迹与现实景致结合,使词作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如“苇花萧瑟”既写秋景,又暗合祢衡“临川羡清波,登皋悲落晖”的悲凉。这种以地域文化为载体的书写,不仅丰富了词的意境,更使历史记忆在文学中得以延续,成为中华文化“以史为鉴”传统的生动体现。

结语
《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是苏轼贬谪文学的典范之作。它以江汉为经,以历史为纬,将个人命运、士人精神、文化传承编织成一幅壮阔的精神图景。词中既有“大江东去”的豪放,亦有“回首向来萧瑟处”的婉约,展现了苏轼作为“全才”文人的复杂性与深刻性。在当今社会,这首词依然启示我们:面对人生起伏,当以豁达之心观天地,以超脱之志守本心,方能在喧嚣尘世中寻得精神的自由与永恒。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