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叹》读书笔记

《荔枝叹》作者:宋 苏轼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他是文学史上罕见的通才,诗、词、文、书、画皆冠绝一时。其诗题材广阔,善用比兴,豪放与婉约并蓄,开创“以文为诗”之风;词开豪放一派,突破“艳科”藩篱;散文位列“唐宋八大家”,文风自然流畅。政治上,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屡遭贬谪,却始终心系苍生。他以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将儒释道思想融于创作,作品充满对现实的批判与对人生的哲思,对后世文学与思想影响深远。

二、古诗原文

《荔枝叹》作者:宋 苏轼

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
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
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
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
永元荔枝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
至今欲食林甫肉,无人举觞酹伯游。
我尝天门观天驷,五云不见蓬莱岛。
不见仙人骑白鹿,空闻黄鹤哭苍昊。
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
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
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

三、写作背景

北宋元祐八年(1093年),苏轼谪居惠州。此地盛产荔枝,他目睹荔枝进贡时官府强征民力、百姓苦不堪言的景象,联想到历史上汉和帝永元年间交州进贡荔枝、唐玄宗天宝年间涪州进贡荔枝致使民不聊生的旧事,有感而发写下此诗。当时北宋朝廷内部党争激烈,官场腐败盛行,地方官员为讨好权贵,不惜劳民伤财搜刮珍稀之物,苏轼借古讽今,借荔枝进贡一事抨击时弊,表达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与对统治者穷奢极欲的批判。

四、诗词翻译

驿站每隔十里便尘土飞扬,每隔五里便有哨兵催促。运送荔枝的人马在山谷中翻倒,尸首相叠,人们知道这是运送荔枝和龙眼的车队来了。快马如飞车般跨越山岭,船只似鹘鸟般横渡大海,运来的荔枝枝叶上还带着风露,就像刚采摘的一样新鲜。宫中美人一见荔枝露出笑容,可这背后却是无数百姓的鲜血与千载的骂名。汉和帝永元年间,荔枝从交州进贡;唐玄宗天宝年间,又从涪州取荔枝进贡。直到现在,人们还恨不得吃李林甫的肉,却无人举杯祭奠为进贡荔枝而死的杜伯游。我曾在天门观看天马,却不见蓬莱仙岛;不见仙人骑着白鹿,只听到黄鹤对着苍天悲哭。你看那武夷溪边的粟粒芽茶,前有丁谓、后有蔡襄争相搜刮,为求新奇、讨好皇帝,今年又把斗茶的精品充当官茶进贡。我们的君主难道缺少这些东西吗?只知满足口腹之欲,这多么浅陋啊!洛阳的相君钱惟演本是忠孝之家,可惜也进贡了姚黄牡丹。

五、诗词赏析

《荔枝叹》以荔枝进贡为切入点,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开篇四句,通过“十里一置”“五里一堠”等描写,生动展现运送荔枝的急迫与劳民伤财的惨状,“颠坑仆谷相枕藉”一句,画面感强烈,令人触目惊心。接着“飞车跨山鹘横海”两句,以夸张笔法描绘运输之艰险,与“宫中美人一破颜”形成鲜明对比,讽刺意味尽显。“永元荔枝来交州”至“无人举觞酹伯游”,借古讽今,以历史教训警示当下。后半部分由荔枝转向茶叶、牡丹等进贡之事,拓宽批判范围,深化主题。全诗语言质朴而有力,情感真挚而深沉,既有对百姓的同情,又有对统治者的谴责,展现出苏轼一贯的民本思想与批判精神,堪称以诗论政的典范之作。

六、诗词深度解读

  1. 历史镜鉴:荔枝进贡背后的民生之痛
    诗中提及的汉和帝永元年间交州进贡荔枝、唐玄宗天宝年间涪州进贡荔枝,皆为劳民伤财之举。为满足宫廷需求,官府强征民夫、车马,百姓在长途跋涉中死伤无数,“颠坑仆谷相枕藉”便是这一悲剧的写照。苏轼以史为鉴,不仅批判了古代统治者的穷奢极欲,更借此影射北宋当时的社会现实。当时地方官员为讨好朝廷,同样不惜代价搜刮珍稀之物,百姓苦不堪言。这种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体现了苏轼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也警示统治者应以史为鉴,避免重蹈覆辙。
  2. 批判锋芒:直指官场腐败与权力异化
    “至今欲食林甫肉,无人举觞酹伯游”一句,将批判矛头直指权臣李林甫与为进贡荔枝而死的杜伯游。李林甫作为唐玄宗时期的权臣,专权误国,其形象成为腐败官僚的代表;而杜伯游则象征着为进贡而牺牲的百姓。苏轼借此表达对权臣的痛恨与对百姓的同情,同时也揭示了权力异化所带来的恶果。在北宋,官场腐败盛行,官员为谋取私利,不惜与权贵勾结,搜刮民脂民膏。苏轼通过这一诗句,深刻批判了官场的黑暗与权力的滥用,呼吁统治者整顿吏治,还百姓一个清明的政治环境。
  3. 讽喻现实:从荔枝到茶叶、牡丹的进贡乱象
    诗的后半部分,苏轼将批判范围从荔枝进贡扩展到茶叶、牡丹等进贡之事。“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丁谓、蔡襄作为北宋时期的名臣,却也参与到搜刮茶叶进贡的行列中,苏轼对此表示不满。“今年斗品充官茶”,揭示了官员为争新买宠,不惜加重百姓负担的丑恶行径。而“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则进一步指出,即使是忠孝之家,也难以抵挡进贡之风的侵蚀。苏轼通过这些描写,讽刺了北宋官场的普遍腐败现象,表达了对社会风气的忧虑。
  4. 民本情怀:对百姓命运的深切关怀
    贯穿全诗的,是苏轼对百姓命运的深切关怀。他看到运送荔枝的车马给百姓带来的灾难,听到百姓的哭声,心中充满了悲愤。“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将美人的欢笑与百姓的鲜血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统治者的冷漠与百姓的苦难。苏轼的民本思想,源于他对儒家“仁政”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也与他一生的经历密切相关。他多次被贬谪,深入民间,亲身体验到百姓的疾苦,因此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百姓的同情与关爱。
  5. 艺术特色:以诗论政的典范之作
    《荔枝叹》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魅力。它以叙事为主,辅以议论与抒情,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使诗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苏轼运用了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如“飞车跨山鹘横海”一句,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运输荔枝的艰险;“宫中美人一破颜”与“惊尘溅血流千载”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诗歌的主题。此外,诗歌语言质朴自然,通俗易懂,却又不失力度,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堪称以诗论政的典范之作。

《荔枝叹》不仅是一首反映历史与现实的诗歌,更是苏轼民本思想与批判精神的高度体现。它以荔枝进贡为切入点,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