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昨夜秋风来万里》读书笔记

《蝶恋花·昨夜秋风来万里》作者:宋 苏轼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均取得很高成就,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二、古诗原文

《蝶恋花·昨夜秋风来万里》

昨夜秋风来万里。月上屏帏,冷透人衣袂。
有客抱衾愁不寐。那堪玉漏长如岁。
羁舍留连归计未。梦断魂销,一枕相思泪。
衣带渐宽无别意。新书报我添憔悴。

三、写作背景

《蝶恋花·昨夜秋风来万里》一词的创作背景与苏轼的仕途经历紧密相关。元丰八年(1085年)六月,苏轼被新帝宋哲宗任命为知登州(治今山东蓬莱)军州事。九月,他在沿着大运河北上赴任途中,于楚州(今江苏淮安)遇到强劲的北风,无法继续北上。在与楚州友人的宴乐中,苏轼触景生情,创作出这首词。词中流露出苏轼在仕途蹉跎、寄情山水的同时,对家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四、诗词翻译

昨夜的秋风好似从千里之外吹来,皎洁的月光爬上了寝息之所的帷帐,寒意透入人的衣袖。我抱着被子心中愁苦难以入睡,哪里还能忍受漏壶一滴滴的声音,越发觉得长夜漫漫。寄居他乡的我回家的日子遥遥无期,梦里醒来凄绝伤神,一觉醒来满面都是相思的泪水。衣带渐渐宽松,不为别的什么,只为新到的书信,又平添了许多憔悴。

五、诗词赏析

《蝶恋花·昨夜秋风来万里》是一首专写词人人生与思想发生变化时的心态词。全词通过描写秋夜、秋风、秋月、秋冷、秋思等意象,渲染了词人的秋“愁”。

上片写秋夜秋风的冷势与词人不眠的心态。开头一句“昨夜秋风来万里”,气势磅礴,点明了时间、时令和风势,为全词奠定了凄清、孤寂的基调。接着,“月上屏帏,冷透人衣袂”两句,通过描绘月光爬上帷帐、寒意透入衣袖的场景,进一步强化了秋夜的冷寂氛围。词人抱着被子却愁苦得难以入睡,漏壶的滴漏声更让他觉得长夜难熬,这种煎熬心态被词人刻画得入木三分。

下片从相思的角度来烘托词人不热衷于回朝效命的心态。词人身为旅居外地的游子,回家的日子遥遥无期,这使他更加思念远方的亲人。梦里醒来,他满面都是相思的泪水,这种情感的流露真挚而深切。最后两句“衣带渐宽无别意,新书报我添憔悴”,更是将词人的相思之情推向了高潮。他因思念亲人而日渐憔悴,这种情感的表达既含蓄又深刻。

六、诗词深度解读

《蝶恋花·昨夜秋风来万里》不仅是一首表达词人个人情感的词作,更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

从文化角度来看,这首词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于自然景物的敏感和感悟。秋风、秋月、秋冷等意象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常常被用来表达离愁别绪和人生感慨。苏轼在这首词中巧妙地运用了这些意象,将自己的情感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从人生哲理的角度来看,这首词反映了苏轼在仕途蹉跎、人生坎坷中的心态变化。他身为文人墨客,却不得不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中,经历了多次贬谪和流放。这种经历使他对于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在词中,他通过描写秋夜的冷寂和相思之苦,表达了自己对于仕途的无奈和对于家人的思念之情。这种情感的表达既是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是对人生无常的深刻体悟。

此外,这首词还体现了苏轼的文学风格和创作技巧。苏轼的词风豪放而又不失细腻,他善于运用生动的意象和贴切的比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这首词中,他通过描写秋夜的冷寂和相思之苦,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他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词的艺术效果。

具体来说,词中的“秋风来万里”与“冷透人衣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秋夜的冷寂和词人的孤独感。而“梦断魂销”与“一枕相思泪”则通过描写词人梦醒后的凄凉景象和相思之苦,进一步强化了词的情感表达。这种对比和衬托的运用使得词的情感更加深沉、更加动人。

总的来说,《蝶恋花·昨夜秋风来万里》是一首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的词作。它不仅表达了苏轼对于家人的深切思念之情,还反映了他对于人生无常的深刻体悟。同时,这首词也展现了苏轼独特的文学风格和创作技巧,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之一。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