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密州上元》读书笔记

《蝶恋花·密州上元》作者:宋 苏轼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的领袖人物,其文学成就卓越,诗、词、散文、书、画均有极高造诣。他的词作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后世影响深远。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但他的文学才华和政治抱负却从未因此减损,反而更加坚韧不拔。

二、古诗原文

     《蝶恋花·密州上元》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
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三、写作背景

《蝶恋花·密州上元》作于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此前,苏轼曾在杭州度过了富庶闲适的三年时光。然而,密州地处偏远,民生贫瘠,与杭州的繁华形成了鲜明对比。正值元宵佳节,面对密州冷清的节庆氛围,苏轼不禁触景生情,将记忆中杭州的灯火璀璨与眼前的“火冷灯稀”进行对比,创作出了这首感怀词。

四、诗词翻译

杭州城的元宵夜,灯火璀璨映照着钱塘江畔,那轮明月皎洁如同霜雪,映照下的人们仿佛画卷中的仙姿。富贵人家的帐底吹出阵阵麝香,街道上洁净无尘,连马蹄扬起的灰尘也不见一丝半点。寂寞的密州城里,人们都显得苍老了许多,虽然也有击鼓吹箫的欢庆声,但那却是在农桑社祭祀土地神时发出的。灯火清冷稀少,霜露已降,阴暗昏沉的乌云笼罩着大地,似乎预示着大雪即将来临。

五、诗词赏析

《蝶恋花·密州上元》以对比的手法,描绘了杭州与密州两地元宵节的不同景象,展现了苏轼复杂的心境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上阕通过“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等意象,生动描绘了杭州元宵节的繁华热闹。灯火璀璨、明月皎洁、人们盛装出游,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而“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则进一步渲染了杭州城的富庶与洁净,展现了苏轼对杭州生活的怀念之情。

下阕则笔锋一转,通过“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等句,描绘了密州元宵节的冷清与质朴。密州城寂寞冷清,人们显得苍老,欢庆声也仅限于农桑社的祭祀活动。而“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则更是将密州的寒冷与空旷描绘得淋漓尽致,与上阕的繁华热闹形成了鲜明对比。

苏轼在这首词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杭州与密州元宵节的对比,展现了自己对往昔生活的怀念和对现实境遇的感慨。同时,他也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将两地的节庆氛围描绘得栩栩如生,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词中的情感。

六、诗词深度解读

《蝶恋花·密州上元》不仅是一首描绘元宵节景象的词作,更蕴含了苏轼对人生、仕途、民生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

从人生角度来看,这首词反映了苏轼对人生无常和世事沧桑的感慨。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他的心境也随着境遇的变化而起伏不定。在这首词中,他通过对比杭州与密州的元宵节景象,表达了自己对往昔繁华生活的怀念和对现实孤寂境遇的感慨。这种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和感慨,使得这首词在具有艺术魅力的同时,也充满了人生智慧。

从仕途角度来看,这首词也体现了苏轼对仕途坎坷的无奈和自嘲。苏轼才华横溢,政治抱负远大,但却因种种原因多次被贬谪。在这首词中,他通过描绘密州的冷清与质朴,暗喻了自己仕途的不顺和人生的坎坷。然而,他并没有因此沉沦或抱怨,而是以一种豁达的心态面对现实,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从民生角度来看,这首词还体现了苏轼对民间疾苦的体察和关怀。在密州任知州期间,苏轼深入民间,了解民生疾苦,并积极采取措施改善民生。在这首词中,他通过描绘密州元宵节的冷清景象和农民祈年的场面,表达了自己对民间疾苦的关切和对丰年的期盼。这种民本情怀和担当精神,使得苏轼不仅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也成为了一位深受人民爱戴的政治家。

此外,这首词还展现了苏轼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和独特的创作风格。他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和生动的意象来描绘景象、抒发情感,使得词作既具有艺术美感又富有思想深度。同时,他的词作也充满了个性和创新精神,不拘泥于传统格律和形式,而是根据自己的情感和表达需要进行创作。这种独特的创作风格使得苏轼的词作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蝶恋花·密州上元》是一首充满人生智慧、仕途感慨和民生关怀的词作。苏轼通过对比杭州与密州元宵节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往昔生活的怀念、对现实境遇的感慨以及对民间疾苦的体察和关怀。这首词不仅具有艺术美感,更蕴含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人生哲理,值得我们深入品读和领悟。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