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作者:宋 苏轼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诗词散文皆有所长,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他的一生仕途坎坷,但无论身处何地,都保持着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佳作。
二、古诗原文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
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
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三、写作背景
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七月,当时苏轼任杭州通判。杭州太守陈襄(字述古)因工作调动即将离任,在离任前于杭州城中吴山上的有美堂设宴宴请僚佐。苏轼应陈襄之请,即席写下了这首《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陈襄与苏轼志同道合,他们在杭州共事的两年多时间里,携手组织治蝗、赈济饥民、浚治钱塘六井,为当地百姓做了不少实事。因此,这首词不仅是对陈襄离任的惜别之作,也是对他们共同经历的美好时光的怀念。
四、诗词翻译
登高远眺,千里美景尽收眼底。大自然的湖光山色,要数这里最美。请痛饮几杯吧,但愿醉倒再不离去。看,沙塘里华灯初放。听,是谁把动人心弦的《水调》来弹唱?当夜深风静我们扶醉欲归时,只见在一轮明月的映照下,钱塘江水澄澈得像碧色琉璃。
五、诗词赏析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是苏轼的一首经典词作,全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杭州的自然美景和繁华景象,并借此抒发了词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离别时的惆怅与不舍。
上片主要写有美堂的形胜和词人的惜别之情。开头两句“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极写有美堂的形胜,也即湖山满眼、一望千里的壮观。此二句从远处着想,大处落墨,境界阔大,气派不凡。接着,“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一句,反映了词人此时此刻的心情:使君此去,何时方能重来?他的惜别深情溢于言表。
下片则主要写华灯初上时杭州的繁华景象和词人的心境。词人通过“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两句,将杭州的繁华景象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眼前。沙塘里华灯初放,江上传来的《水调》曲声动人心弦,为这离别的夜晚增添了几分哀愁。最后两句“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词人借“碧琉璃”喻指江水的碧绿清澈,生动形象地形容了有美堂前水月交辉、碧光如镜的夜景。走笔至此,词人的感情同满江明月、万顷碧光凝成一片,仿佛暂时忘掉了适才的宴饮和世间的纷扰,而进入到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境界。
六、诗词深度解读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和抒发离别之情的词作,更是一首富含深意的抒情佳作。从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对杭州这座城市的热爱和留恋,以及他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与思考。
首先,从自然美景的描绘来看,苏轼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笔触,将杭州的自然风光和繁华景象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眼前。湖山之美、华灯初上、水调之声……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展现了杭州的独特魅力。苏轼通过对这些自然景物的描绘,不仅表达了对杭州的热爱和赞美,也寄托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其次,从情感表达的角度来看,苏轼在词中流露出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离别时的惆怅与不舍。他与陈襄志同道合,共同为杭州百姓做了许多实事。因此,当陈襄离任时,苏轼内心的离愁别绪难以言表。他通过词中的意象和情境,将这份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词中也透露出苏轼对人生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许。他深知人生聚散无常,因此更加珍惜与友人的相聚时光。
此外,从写作手法的角度来看,《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运用了借景抒情、对比映衬等手法,使得词的意境更加深远而丰富。词人通过描绘自然美景来抒发内心的情感,使得词的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而深沉。同时,他也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将离别的哀愁与自然的美丽形成鲜明对比,更加突出了词人的情感波动。
深入解读这首词,我们还可以发现苏轼在词中融入了自己的人生哲学和对友情的珍视。他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和对友情的抒发,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友情的执着。在他看来,人生虽然短暂且充满变数,但只要我们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和深厚的友情,就能够在人生的旅途中留下美好的回忆和宝贵的财富。
此外,词中的“碧琉璃”意象也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它不仅形象地描绘了钱塘江水的碧绿清澈,更象征着友情的纯洁深挚和词人内心的宁静与淡泊。在苏轼看来,友情就像这江水一样清澈透明、纯净无瑕,无论时光如何流转、世事如何变迁,它都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
总的来说,《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是一首充满情感与哲思的佳作。它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和对友情的抒发,展现了苏轼的文学才华和人生智慧。同时,它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友情的珍贵和生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