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湿云不动溪桥冷》作者:宋 苏轼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美食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的文学成就极高,其诗词散文皆有所长,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此外,他还擅长书法和绘画,是“宋四家”之一,其画作以文人画著称,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二、古诗原文
菩萨蛮·湿云不动溪桥冷
湿云不动溪桥冷,嫩寒初透东风影。
桥下水声长,一枝和月香。
人怜花似旧,花比人应瘦。
莫凭小栏干,夜深花正寒。
三、写作背景
此词约作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冬至。当时,苏轼从泗洲(今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出发,途经楚州(今江苏省境),登蔡景繁西阁,与王元龙晤面,并和楚守田待问一起,赋此词以赠侍女。这一时期的苏轼,政治上虽有所失意,但文学艺术上的才华却愈发彰显。此词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而成,既展现了苏轼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绘,也流露出他内心的情感与思考。
四、诗词翻译
潮湿的云彩凝滞不动,溪桥显得格外清冷。轻寒刚刚穿透东风的身影,带来一丝丝凉意。桥下的流水发出长长的声响,河畔的梅枝正揉和着月光散发出幽幽的香气。人爱花好似见到了旧友,而花与人比较起来,显得更加俊秀清瘦。独自一人寂寞地靠着那小小的栏杆,殊不知夜深之时,花儿也正承受着寒冷。
五、诗词赏析
《菩萨蛮·湿云不动溪桥冷》是苏轼的一首经典词作,全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冬夜月下的溪桥美景,并借此抒发了词人的情感与思考。
上片主要写桥下月夜船上的美景。开头两句“湿云不动溪桥冷,嫩寒初透东风影”,以仰视的角度描绘了一幅压抑又清冷的画面。潮湿的云彩凝滞不动,溪桥透着丝丝凉意,轻寒随着东风慢慢渗透过来。这里,词人通过对“湿云”、“溪桥”、“嫩寒”、“东风”这四种物象的描写,将它们人格化,烘托出了自己此时内心的压抑心境。接着,“桥下水声长,一枝和月香”两句,词人将镜头从天空和小桥转移到了桥下,以俯视的角度描绘了潺潺的流水和河畔的梅花。一个“和”字,将视觉上的月与嗅觉上的香融合在一起,运用了通感的手法,让读者既能感受到月光的皎洁,又能闻到花的香气,给人一种宁静恬淡的美好感受。
下片则主要写河畔高楼与河下船里的情思。词人运用互比的手法,将人和花进行对比。“人怜花似旧,花比人应瘦”两句,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自己内心的孤独与憔悴。同时,也借花来抒发了对生活的无奈。最后两句“莫凭小栏干,夜深花正寒”,词人仿佛在自言自语,又像是在劝告他人。这两句词杂用了南唐李后主《浪淘沙·帘外雨潺潺》中的“独自莫凭栏”和“罗衾不耐五更寒”的词句,却又不露痕迹,巧妙地烘托出了一种孤独、凄凉的氛围。表面上是说花在深夜承受寒冷,实际上也暗示了词人自己内心的孤独与凄凉,以及对自身处境的一种无奈。
六、诗词深度解读
《菩萨蛮·湿云不动溪桥冷》不仅是一幅精美的冬夜月景图,更是一首富含深意的抒情词。从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赞美,以及他内心的情感波动与思考。
首先,从自然美景的描绘来看,苏轼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笔触,将冬夜月下的溪桥美景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眼前。潮湿的云彩、清冷的溪桥、潺潺的流水、揉和月光的梅花……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宁静而又不失生机的画面。苏轼通过对这些自然景物的描绘,不仅展现了他的艺术才华,也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
其次,从情感表达的角度来看,苏轼在词中流露出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对孤独与憔悴的无奈,以及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他通过人与花的对比,借花喻人,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情感。同时,他也巧妙地运用了隐喻和通感等修辞手法,使得词的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而深沉。
此外,从写作手法的角度来看,《菩萨蛮·湿云不动溪桥冷》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喻与通感等手法,使得词的意境更加深远而丰富。词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正面描写和对人物情感的侧面烘托,使得词的情感表达更加立体而生动。同时,他也巧妙地运用了通感等修辞手法,将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体验融合在一起,使得词的意境更加鲜明而独特。
深入解读这首词,我们还可以发现苏轼在词中融入了自己的人生哲理和对生活的态度。他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和对人物情感的抒发,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无奈、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珍惜。同时,他也通过词中的隐喻和象征等手法,传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