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暮春别李公择》读书笔记

《蝶恋花·暮春别李公择》作者:宋 苏轼

一、《蝶恋花·暮春别李公择》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均有极高成就。苏轼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法,为“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这首《蝶恋花·暮春别李公择》便是他词作中的佳作之一。

二、古诗原文

《蝶恋花·暮春别李公择》

簌簌无风花自堕。
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
落日多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

路尽河回人转舵。
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
凭仗飞魂招楚些,我思君处君思我。

三、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左右,当时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至密州任太守。两年后,他返回京师,途中在齐州(今济南)停留了一段时间。好友李公择在齐州任职,两人相处甚欢。然而,春末将至,苏轼即将离开齐州,与李公择分别。在这样一个暮春时节,苏轼满怀离愁别绪,写下了这首《蝶恋花·暮春别李公择》,以表达对老友的深深思念和不舍之情。

四、诗词翻译

花落声簌簌,却不是被风所吹,而是悠悠然自己坠落在地。寂寞的园林里,花木荣枯,柳絮将尽,樱桃花期已过。似乎有情的落日照耀着客座,高耸的青山仿佛刺破了横云。送者在岸上已走到路的尽头,行者在舟中却见舵已转。今夜,你或许将泊于冷落的渔村,中宵不寐,独对孤灯,唯有暗月相伴。我像《楚辞·招魂》中召唤屈原那样,召唤离去的友人。我思念你的时候,你也在思念着我吧。

五、诗词赏析

这首词以暮春之景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花落、园林寂寞、落日余晖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哀愁氛围。上片主要写暮春之景,通过“簌簌无风花自堕”、“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等句,展现了暮春时节的萧瑟与落寞。同时,“落日多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两句,又赋予了自然景物以情感,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且富有情感色彩。

下片则转而写送别之情。“路尽河回人转舵”一句,既描绘了送别的场景,又暗含了人生道路的曲折与多变。“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两句,则是苏轼对李公择未来行程的想象,充满了对老友的关怀与担忧。最后两句“凭仗飞魂招楚些,我思君处君思我”,则直接表达了苏轼对李公择的深深思念之情,以及两人之间深厚的友情。

六、诗词深度解读

《蝶恋花·暮春别李公择》不仅是一首表达离愁别绪的佳作,更蕴含了苏轼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情感世界。

从情感层面来看,这首词充分展现了苏轼对老友李公择的深厚情感。两人都因反对新法而遭贬谪,共同的遭遇使得他们的友情更加深厚。在分别之际,苏轼通过这首词表达了对老友的不舍与思念,以及对未来重逢的期盼。这种情感是真挚而深沉的,它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成为两人之间永恒的纽带。

从人生哲理层面来看,这首词也体现了苏轼对人生无常和聚散离合的深刻认识。暮春之景、落花之态、落日余晖等意象,都暗示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而“路尽河回人转舵”一句,则更是对人生道路曲折多变的生动描绘。苏轼通过这首词告诉我们,人生就像一条河流,有时平静顺畅,有时曲折坎坷。但无论面对何种境遇,我们都应该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珍惜眼前的每一刻。

此外,这首词还体现了苏轼对自然景物的独特感悟和审美追求。他善于从自然景物中汲取灵感,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其转化为富有情感色彩的艺术形象。在这首词中,无论是花落声簌簌、园林寂寞、落日余晖还是孤灯火暗等意象,都被苏轼赋予了深厚的情感内涵和审美价值。

更深层次地解读这首词,我们还可以发现苏轼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人生的豁达态度。在苏轼看来,友情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他愿意为了友情而付出一切,包括思念、担忧和期盼。同时,他也深知人生的无常和聚散离合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他以一种豁达的态度面对这一切,用诗词来记录自己的情感历程和人生感悟。

总的来说,《蝶恋花·暮春别李公择》是一首充满情感色彩和人生哲理的佳作。它展现了苏轼对老友的深厚情感、对人生无常的深刻认识以及对自然景物的独特感悟。通过这首词,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苏轼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历程,也可以从中汲取到关于友情、人生和自然的深刻启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