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庭芳·归去来兮》作者:宋 苏轼
一、《满庭芳·归去来兮》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他是北宋时期的杰出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在文坛上享有极高的地位。苏轼的诗词作品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不羁的一面,也有温婉细腻的一面,其作品广泛涉及人生哲理、自然风光、历史典故等多个领域,深受后世喜爱。
二、古诗原文
《满庭芳·归去来兮》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
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
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
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
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
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
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三、写作背景
《满庭芳·归去来兮》是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所作。这一年,苏轼结束了在黄州长达五年的贬谪生涯,接到朝廷调令,将前往汝州(今河南临汝)任职。在离开黄州之际,苏轼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深深的眷恋和不舍,对邻里友人也怀有深厚的感情。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词,以表达自己对黄州的依恋之情和对未来的展望。
四、诗词翻译
归去啊,归去,我的归宿在哪里?故乡远在万里之外的岷峨之地。人生已过半百,剩下的日子已经不多了。在黄州居住的日子里,我见证了两次闰年,孩子们也学会了楚地的语言和吴地的歌谣。山中的朋友们,带着鸡豚和社酒,纷纷来劝我留下。
然而,我怎能不离开呢?人生在世,为何总是这样奔波劳碌,如同织布的梭子一般来来去去。我期待着将来有一天,能够悠闲地观赏秋日的洛水清波。堂前的细柳啊,希望你们能记得我,不要剪去那柔嫩的枝条。还请转告江南的父老乡亲,时常为我晒晒那渔蓑吧。
五、诗词赏析
《满庭芳·归去来兮》是一首充满深情厚谊的离别之作。词中,苏轼以“归去来兮”开篇,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和归隐之愿。然而,故乡远在万里之外,归途渺茫,这使得他的思乡之情更加深沉和复杂。
词的上片主要抒发了苏轼对黄州的依恋之情。他回忆了自己在黄州度过的五年时光,见证了孩子们的成长,也感受到了邻里友人的深情厚谊。这些回忆和感情,使得他对黄州这片土地充满了深深的眷恋和不舍。
下片则进一步表达了苏轼对人生的感慨和对未来的展望。他感叹人生如梭,奔波劳碌,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沉沦或绝望,而是以一种豁达的心态去面对未来。他期待着将来有一天能够悠闲地观赏秋日的洛水清波,这既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向往,也体现了他对闲适生活的渴望。
六、诗词深度解读
《满庭芳·归去来兮》不仅是一首离别之作,更是一首蕴含深刻哲理和情感的佳作。从更深层次来看,这首词体现了苏轼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深刻洞察和思考。
首先,词中表达了苏轼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归隐之愿。然而,故乡远在万里之外,归途渺茫,这使得他的思乡之情更加复杂和深沉。这种对故乡的思念和归隐的渴望,实际上反映了苏轼内心深处对安宁、稳定和归属感的追求。在宦海沉浮多年,经历了无数的风波和挫折后,他更加渴望能够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安宁之地。
其次,词中还体现了苏轼对人生的感慨和对未来的展望。他感叹人生如梭,奔波劳碌,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这种对人生的无奈和感慨,实际上反映了苏轼对人生无常和世事难料的深刻认识。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沉沦或绝望,而是以一种豁达的心态去面对未来。他期待着将来有一天能够悠闲地观赏秋日的洛水清波,这既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向往,也体现了他对闲适生活的渴望和对未来的乐观态度。
此外,词中还蕴含了苏轼对邻里友人的深厚感情和对黄州这片土地的深深眷恋。他回忆了自己在黄州度过的五年时光,见证了孩子们的成长,也感受到了邻里友人的深情厚谊。这些回忆和感情,使得他对黄州这片土地充满了深深的眷恋和不舍。这种对邻里友人的深厚感情和对土地的眷恋之情,实际上反映了苏轼对人间温情的珍视和对生活的热爱。
从艺术角度来看,《满庭芳·归去来兮》也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词的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深沉,意境悠远深邃。苏轼巧妙地运用了对比、象征等修辞手法,使得词作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同时,他还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的场景描绘,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情感的世界,让人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