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密州出猎》读书笔记

《江城子·密州出猎》作者:宋 苏轼

一、《江城子·密州出猎》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在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苏轼的文学作品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既有豪放派的雄浑壮阔,也有婉约派的细腻柔美。他的词作更是开豪放一派之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古诗原文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三、写作背景

《江城子·密州出猎》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此时苏轼正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这一时期,北宋与西夏、辽等边疆少数民族政权时有冲突,边境局势紧张。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自请外任,虽远离政治中心,但心中仍牵挂国事,渴望得到朝廷重用,为国效力。这首词便是苏轼在一次出猎活动中,借出猎之景抒发自己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和期盼朝廷重用的愿望。

四、诗词翻译

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时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着苍鹰,头戴华美鲜艳的帽子,身穿貂皮做的衣服,带着上千骑的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为了报答满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情厚意,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虽然两鬓微微发白,但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名一样信任我呢?那时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军队。

五、诗词赏析

这首词以“老夫聊发少年狂”开篇,一个“狂”字便奠定了全词豪放不羁的基调。苏轼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通过描绘出猎的壮观场景,展现了自己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词中“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等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出猎的雄壮场面,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下片“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三句,苏轼以酒酣后的豪情壮志,表达了自己虽年事已高,但壮志未酬,仍愿为国效力的决心。而“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则借用了汉文帝派遣冯唐赦免魏尚的典故,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结尾“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三句,苏轼以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表达了自己渴望报效国家、抵御外敌、建功立业的决心。这三句词气势磅礴,意境深远,是整首词的点睛之笔。

六、诗词深度解读

《江城子·密州出猎》不仅是一首描绘出猎场景的豪放词,更是一首蕴含深刻家国情怀和人生哲理的佳作。从表层来看,它记录了苏轼在一次出猎活动中的所见所感,但更深层次地,它寄托了苏轼对家国安危的关切和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首先,从“老夫聊发少年狂”到“亲射虎,看孙郎”,苏轼通过描绘自己出猎的豪情壮志,展现了自己虽年事已高但仍保持着一颗年轻的心。这种对青春的怀念和对生命的热爱,是苏轼乐观旷达人生态度的体现。同时,他借孙权射虎的典故自喻,也表达了自己渴望像孙权一样英勇无畏、建功立业的愿望。

其次,“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三句,苏轼以酒酣后的豪情壮志,表达了自己对年华老去的坦然接受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他认为,虽然岁月不饶人,但只要心怀壮志,就永远年轻。这种对生命的乐观态度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是苏轼人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者,“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苏轼借用了汉文帝派遣冯唐赦免魏尚的典故,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这里,他将自己比作魏尚,将朝廷比作汉文帝,希望朝廷能够像汉文帝一样信任自己、重用自己,让自己有机会为国效力。这种对朝廷的忠诚和对国家的热爱,是苏轼家国情怀的体现。

最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三句,苏轼以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表达了自己渴望报效国家、抵御外敌、建功立业的决心。这里,“天狼”既指侵扰北宋边境的西夏军队,也象征着一切邪恶势力。苏轼以射天狼为喻,表达了自己对邪恶势力的坚决斗争和对和平安宁的向往。这种对正义的追求和对和平的向往,是苏轼人生理想的体现。

总的来说,《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通过描绘出猎场景和抒发家国情怀,展现了苏轼豪放不羁的个性和深刻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应该保持一颗年轻的心和对生命的热爱;无论岁月如何变迁,都应该坚守自己的信念和追求;无论面对何种挑战和困难,都应该勇敢地站出来为正义和和平而奋斗。这首词不仅是对苏轼个人情感和人生哲学的抒发,也是对后世读者的启示和鼓舞。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