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读书笔记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作者:宋 苏轼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他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是文学史上的一代宗师。苏轼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二、古诗原文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三、写作背景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作的一首悼亡词。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与苏轼恩爱情深。然而,天命无常,王弗在二十七岁时便离世,这对苏轼造成了巨大的打击。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苏轼徙知山东密州(今山东诸城)时,于正月二十日梦见爱妻王氏,醒来后悲从中来,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四、诗词翻译

你我夫妻诀别已经整整十年,强忍不去思念可终究难相望。千里之外那座遥远的孤坟啊,竟无处向你倾诉满腹的悲凉。纵然夫妻相逢你也认不出我,我已经是灰尘满面两鬓如霜。

昨夜我在梦中又回到了家乡,在小屋窗口你正在打扮梳妆。你我二人默默相对惨然不语,只有流出淋漓热泪洒下千行。料想得到我当年想她的地方,就在明月的夜晚矮松的山冈。

五、诗词赏析

这首词以记梦的形式,表达了苏轼对亡妻王弗的深切怀念和无尽哀伤。全词感情真挚,情意绵绵,字字血泪,充满一种凄婉哀伤的调子。

上阕主要描写苏轼对亡妻的思念之情。开篇“十年生死两茫茫”,既点明了时间跨度,又揭示了生死相隔的残酷现实。接着,“不思量,自难忘”表达了苏轼对亡妻的思念是自然而生的,无需刻意唤起。而“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则进一步渲染了苏轼内心的孤独与凄凉。他想到妻子的孤坟远在千里之外,自己无法前去祭奠,更无法向她倾诉心中的痛苦与思念。最后,“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则通过想象与亡妻相逢的情景,表达了苏轼因岁月流逝而容颜改变,即使相逢也可能无法相认的无奈与悲凉。

下阕则主要描写苏轼的梦境与梦醒后的感受。“夜来幽梦忽还乡”一句,将读者带入了一个虚幻而美好的梦境之中。在梦中,苏轼回到了家乡,看到了正在梳妆打扮的妻子。这一细节描写生动而细腻,展现了苏轼对亡妻的深深怀念。然而,“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却将这份美好瞬间打破。苏轼与亡妻相视无言,只有泪水不停地流淌。这一场景既表达了苏轼对亡妻的深情与不舍,也展现了他内心的痛苦与无奈。最后,“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则通过想象亡妻在明月之夜、短松之冈的孤独与凄凉,进一步表达了苏轼对亡妻的深切怀念和无尽哀伤。

六、诗词深度解读

这首词之所以能够传诵千古,不仅在于其真挚的情感和动人的描写,更在于其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从情感层面来看,这首词是苏轼对亡妻王弗的深情告白。王弗的离世对苏轼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他通过这首词表达了对亡妻的无限思念和深切怀念。这种情感是自然而生的,无需刻意唤起,它如同一条细流,在苏轼的心中缓缓流淌,永不干涸。

从艺术层面来看,这首词巧妙地运用了梦境与现实的交织手法。上阕主要描写现实,通过苏轼对亡妻的思念和孤独感,为下阕的梦境描写做了铺垫。而下阕则通过梦境的描写,将苏轼对亡妻的深情与不舍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梦境与现实的交织手法,不仅增强了词的艺术感染力,也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苏轼内心的痛苦与无奈。

此外,这首词还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写手法。如“千里孤坟”、“明月夜”、“短松冈”等意象,都生动地描绘了苏轼内心的孤独与凄凉。而“小轩窗,正梳妆”这一细节描写,则展现了苏轼对亡妻的深深怀念和美好回忆。这些意象和描写手法共同构成了这首词独特的艺术魅力。

从文化层面来看,这首词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悼亡文学的传统。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悼亡诗是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它通常用于表达对逝去亲人的哀思和怀念。苏轼的这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不仅继承了这一传统,还在艺术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它通过梦境与现实的交织手法和生动的描写手法,将悼亡文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