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作者:宋 苏轼
一、《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他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在文学史上享有极高的地位。苏轼的诗、词、文均成就斐然,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文纵横恣肆,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一生历经坎坷,但始终保持着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这种精神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二、古诗原文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三、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春,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当时,苏轼与友人春日出游,途中突遇风雨,雨具又已被仆人先带走,同行之人都显得狼狈不堪,唯有苏轼泰然自若,吟咏自若,缓步而行。雨过天晴后,苏轼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词不仅记录了苏轼在野外途中偶遇风雨的经历,更寄托了他对人生风雨的超然态度。
四、诗词翻译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拄着竹杖,穿着草鞋,走得比骑马还轻便,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五、诗词赏析
这首词以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展现了苏轼虽处逆境屡遭挫折却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表现出词人的洒脱随性。接着,“何妨吟啸且徐行”进一步展现了词人在风雨中的从容与自在。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句,则通过对比竹杖芒鞋与肥马轻裘,暗示了词人对于平民生活的认同与喜爱。
下片“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描绘了雨过天晴的景象,既与上片的风雨对应,又为下文的人生感慨作铺垫。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更是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六、诗词深度解读
这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象的词作,更是一首蕴含深刻人生哲理的佳作。从表层来看,它记录了苏轼在野外途中偶遇风雨的经历,但更深层次地,它寄托了苏轼对人生风雨的超然态度和对生活的深刻洞察。
首先,从“莫听穿林打叶声”到“何妨吟啸且徐行”,苏轼通过这两句词展现了一种超脱物外的境界。在风雨交加的时刻,他并没有像同行之人那样狼狈不堪,而是选择了一种更加从容、自在的态度去面对。这种态度不仅体现在他的行动上,更体现在他的心态上。他不受外物的干扰,保持内心的平静与自在,这种精神境界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其次,“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句中,苏轼通过对比竹杖芒鞋与肥马轻裘,表达了他对于平民生活的认同与喜爱。在他看来,竹杖芒鞋虽然简陋,但却能够让他在风雨中走得更加自如、更加潇洒。这种对于平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反映了苏轼内心深处的平民情怀和朴素的生活哲学。
再者,“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描绘了雨过天晴的景象。这里,苏轼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料峭的春风与山头斜照进行对比,暗示了人生中的困境与希望总是相伴相生。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只要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坚定,就一定能够看到希望的曙光。
最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是整首词的点睛之笔。苏轼通过这句词表达了他对人生风雨的超然态度。在他看来,无论是风雨还是晴天,都是人生中的一部分,都是无法避免的。因此,他选择了一种更加豁达、更加超然的态度去面对人生中的一切风雨和晴天。这种态度不仅让他能够在困境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坚定,也让他能够在顺境中保持谦逊和谨慎。
总的来说,《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词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抒发人生感慨,展现了苏轼旷达超脱的胸襟和深刻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在面对人生中的风雨和晴天时,我们应该保持一颗平静、自在、豁达的心,以更加从容、自在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挑战和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