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虢州逢侯钊同寻南观因赠别》读书笔记

《虢州逢侯钊同寻南观因赠别》作者: 唐 卢纶

一、作者简介

卢纶(约739年—约799年),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唐代杰出诗人,被誉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卢纶出身显赫,但仕途却颇为不顺,早年屡试不第,后经宰相元载举荐,才得以步入仕途,历任阌乡尉、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等职。他的诗作风格多样,既有边塞诗的雄浑壮阔,也有送别诗的深情厚谊,更不乏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的佳作。《虢州逢侯钊同寻南观因赠别》便是他创作的一首五言排律,展现了诗人与友人侯钊在虢州相逢并共同探访南观后离别的情景。

二、古诗原文

《虢州逢侯钊同寻南观因赠别》

相见翻惆怅,应怜责废官。过深惭禄在,识浅赖刑宽。
独失耕农业,同思弟侄欢。衰贫羞客过,卑束会君难。
放鹤登云壁,浇花绕石坛。兴远江海上,迹在是非端。
林密风声细,山高雨色寒。悠然此中别,宾仆亦阑干。

三、写作背景

《虢州逢侯钊同寻南观因赠别》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卢纶的仕途经历密切相关。卢纶在仕途上屡遭挫折,曾被责罚而丧失官职,这对他的心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虢州期间,他偶遇友人侯钊,两人共同探访了南观。这次相逢让卢纶感慨万千,他既为与友人的重逢而高兴,又为自己的仕途不顺而惆怅。在离别之际,他写下了这首诗,以表达对友人的不舍和对未来的迷茫。

四、诗词翻译

相见之时心中翻涌着惆怅,应当同情我这被责罚而丧失官职的人。
过错深重惭愧俸禄仍在,见识浅薄却依赖刑法宽容。
独自失去了耕田的生计,却共同思念着弟侄的欢乐。
衰老贫穷羞于客人来访,卑微拘束难以与君相会。
放飞鹤鸟登上高耸的云壁,浇灌鲜花环绕着石坛。
胸怀壮志驰骋在江海之上,却留下许多是非争议的痕迹。
林木茂密风声细微,山高之处雨水寒冷。
悠然自得地在此地离别,连随从的仆人也无从依靠。

五、诗词赏析

这首诗以“相见翻惆怅”开篇,奠定了整首诗的基调。诗人与友人相逢本应是高兴之事,但卢纶却感到惆怅,这既体现了他对仕途不顺的无奈,也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深深同情。接下来的几句诗,诗人通过自述自己的遭遇和心境,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惆怅的情感。

“过深惭禄在,识浅赖刑宽”两句,诗人表达了自己对过去行为的反思和对法律的敬畏。他认为自己过错深重,却仍然享受着俸禄,这让他感到惭愧;同时,他也感激法律的宽容,让他得以保全性命。这种自省和感激之情,展现了诗人的谦逊和正直。

“独失耕农业,同思弟侄欢”两句,诗人将笔触转向了家庭和亲情。他提到自己失去了耕田的生计,却仍然思念着弟侄的欢乐。这种对家庭的思念和对亲情的渴望,让诗人更加珍惜与友人的相逢时光。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放鹤登云壁,浇花绕石坛”两句,诗人用放鹤登云、浇花绕坛的意象,展现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这种对自然的描绘,既是对友人的赠别之物,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抒发。

“兴远江海上,迹在是非端”两句,诗人表达了自己胸怀壮志却面临是非纷争的境况。他渴望在江海之上驰骋,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但现实却让他陷入了是非的漩涡中无法自拔。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让诗人更加感慨人生的无常和艰辛。

最后两句“悠然此中别,宾仆亦阑干”,诗人以悠然自得的态度结束了这首诗。他虽然离别了友人,但内心却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和憧憬。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让整首诗在惆怅和感慨中透露出一丝希望和温暖。

六、诗词深度解读

《虢州逢侯钊同寻南观因赠别》这首诗不仅是一首送别诗,更是一首蕴含了深刻人生哲理和文化内涵的佳作。

从人生哲理的角度来看,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仕途、家庭、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诗人通过自述自己的仕途经历和家庭遭遇,展现了人生的无常和艰辛。同时,他也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和对未来的憧憬,表达了对自由和理想的追求。这种对人生的全面思考和深刻感悟,使得这首诗具有了更加深远的意义。

从文化内涵的角度来看,这首诗体现了唐代文人的送别文化和情感世界。在唐代,送别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仪式,诗人们常常通过诗歌来表达对友人的不舍和祝福。卢纶的这首诗便是一首典型的送别诗,它展现了唐代文人的情感细腻和文化底蕴。诗中的自然景物描绘、人生哲理抒发以及对友人的深情厚谊,都体现了唐代文人的文化追求和精神风貌。

此外,这首诗还展现了卢纶与侯钊之间的深厚情谊。诗人在诗中多次提到与侯钊的共同经历和情感体验,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深思念和不舍之情。这种深厚的情谊和真挚的情感使得这首诗更加感人至深。

在诗歌的艺术手法上,卢纶也展现出了高超的技艺。他通过运用对比、象征等手法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例如,“过深惭禄在”与“识浅赖刑宽”之间的对比就生动地展现了诗人的自省和感激之情;而“放鹤登云壁”与“浇花绕石坛”的意象则象征着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这些手法的运用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形象且富有深意。

总的来说,《虢州逢侯钊同寻南观因赠别》这首诗是卢纶创作的一首蕴含深刻人生哲理和文化内涵的送别佳作。它不仅展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和对未来的期许,还通过对仕途、家庭、自然和人生的全面思考,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和理想的追求以及对人生无常和艰辛的深刻感悟。这首诗以其真挚的情感、深刻的思考和优美的语言成为了唐代诗歌中的瑰宝之一,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深入解读。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