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第后归山下旧居留别刘起居昆季》作者: 唐 卢纶
一、作者简介
卢纶(约737-约799),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省永济市)人,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卢纶早年屡试不第,仕途坎坷,但他并未因此放弃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他的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雄浑,情调慷慨,尤其擅长描写边塞军旅生活和抒发个人情感。卢纶的作品在当时广为流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集《卢户部诗集》收录了大量优秀作品,其中《落第后归山下旧居留别刘起居昆季》便是其代表作之一。
二、古诗原文
《落第后归山下旧居留别刘起居昆季》
寂寞过朝昏,沈忧岂易论。有时空卜命,无事可酬恩。
寄食依邻里,成家望子孙。风尘知世路,衰贱到君门。
醉里因多感,愁中欲强言。花林逢废井,战地识荒园。
怅别临晴野,悲春上古原。鸟归山外树,人过水边村。
潘岳方称老,嵇康本厌喧。谁堪将落羽,回首仰飞翻。
三、写作背景
《落第后归山下旧居留别刘起居昆季》这首诗创作于卢纶科举落第之后。卢纶一生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均未能如愿以偿。这次落第对他打击颇大,他心灰意冷,决定归隐山下旧居。在离别之际,他写下了这首诗,以表达对友人的不舍和对未来的迷茫。诗中的“刘起居昆季”指的是卢纶的朋友刘起居及其兄弟,他们在卢纶落第后给予了他很大的安慰和支持。
四、诗词翻译
我寂寞地度过每一个朝朝暮暮,心中的忧愁难以言说。
有时我空自卜算命运,却发现自己无事可报朋友的恩情。
我依靠邻里的接济生活,期盼着成家立业、子孙满堂。
历经风尘,我深知世道的艰辛,如今我贫贱地来到你的门前。
醉酒之中我感慨万分,忧愁之中我想倾诉却力不从心。
在花林中我遇到了废弃的井,在战场上我见识了荒凉的园地。
离别时我望着晴朗的野外,心中充满了对古老原野的悲伤思念。
鸟儿飞回山外的树林,人们经过水边的村庄。
潘岳已经被称为老人,嵇康本就厌倦喧嚣。
谁能承担起失去荣耀的羽翼,回首仰望并重新翱翔呢?
五、诗词赏析
这首诗是卢纶落第后归隐山下的真实写照,充满了对现实的无奈和对未来的迷茫。全诗以“寂寞”开篇,奠定了整首诗的基调。诗人通过描绘自己的孤独和忧愁,展现了落第后的失落和沮丧。接着,诗人用“有时空卜命,无事可酬恩”来表达自己对命运的无奈和对友人的愧疚。他觉得自己无法报答友人的恩情,心中充满了自责和无奈。
诗中的“寄食依邻里,成家望子孙”描绘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状态。他依靠邻里的接济生活,期盼着成家立业、子孙满堂。这种对未来的期盼和现实的无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凸显了诗人的苦闷和迷茫。
“风尘知世路,衰贱到君门”则表达了诗人对世道的深刻认识。他历经风尘,深知世道的艰辛和不易。如今他贫贱地来到友人的门前,心中充满了感慨和无奈。
诗的后半部分则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历史人物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考。“花林逢废井,战地识荒园”描绘了诗人归隐后的所见所感。花林中的废井和战场上的荒凉园地都象征着时间的流转和世事的变迁。这些景象与诗人的内心情感相互映衬,更加凸显了他的忧伤和迷茫。
“怅别临晴野,悲春上古原”则表达了诗人离别时的惆怅和对过去的怀念。他望着晴朗的野外和古老的原野,心中充满了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迷茫。
最后两句“谁堪将落羽,回首仰飞翻”则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期望和向往。他以“落羽”比喻自己科举落第后的失意与落魄,希望有人能够接过失去荣耀的羽翼,重新翱翔于人生的天空。这也是他对未来的期许和憧憬。
六、诗词深度解读
《落第后归山下旧居留别刘起居昆季》这首诗不仅描绘了卢纶落第后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还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文化内涵。
从人生哲理的角度来看,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命运的无奈和对未来的迷茫。卢纶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却未能如愿以偿,这让他对命运产生了深刻的怀疑和无奈。他觉得自己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只能随波逐流。然而,在归隐山下的日子里,他逐渐认识到生活的真谛并不在于功名利禄,而在于内心的平静和满足。这种对人生的深刻认识和感悟,使得这首诗具有了更加深远的意义。
从文化内涵的角度来看,这首诗体现了唐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追求。卢纶作为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深受当时文化的影响。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历史人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展现了唐代文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敬畏。同时,他也通过这首诗传递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静的文化精神。
此外,这首诗还体现了卢纶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在落第后的艰难日子里,是友人的陪伴和支持让卢纶得以度过难关。在离别之际,他写下了这首诗以表达对友人的不舍和感激之情。这种深厚的情谊和真挚的情感使得这首诗更加感人至深。
总的来说,《落第后归山下旧居留别刘起居昆季》这首诗是卢纶落第后归隐山下的真实写照和内心独白。它描绘了诗人的孤独和忧愁、对未来的迷茫和期盼、对友人的不舍和感激之情。同时,它也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文化内涵,展现了唐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追求。这首诗以其真挚的情感、深刻的思考和优美的语言成为了唐代诗歌中的佳作之一,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深入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