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韦渚秋夜有怀见寄》读书笔记

《酬韦渚秋夜有怀见寄》作者: 唐 卢纶

一、作者简介

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卢纶的一生仕途坎坷,唐玄宗天宝末年举进士不第,唐代宗朝又屡试不第。直至大历六年,经宰相元载举荐,才得以授阌乡尉之职。之后,他又由宰相王缙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并升任监察御史。然而,随着元载、王缙的获罪,卢纶也遭到牵连,仕途再度受挫。唐德宗朝时,他复为昭应县令,并出任河中元帅浑瑊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卢纶的诗歌风格朴实自然,情感真挚,著有《卢户部诗集》,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佳作。

二、古诗原文

             酬韦渚秋夜有怀见寄 

萧条良夜永,秋草对衰颜。露下鸟初定,月明人自闲。
独悲无旧业,共喜出时艰。为问功成后,同游何处山。

三、写作背景

《酬韦渚秋夜有怀见寄》是卢纶在秋夜收到友人韦渚寄来的诗后所作的和诗。韦渚,即韦渠牟,是唐代的一位诗人,与卢纶有着深厚的友谊。当时,卢纶可能正处于仕途不顺、心境落寞之际,而韦渚的寄诗无疑给了他一丝温暖和慰藉。在这首诗中,卢纶以秋夜的景象为引子,表达了自己对友情的珍视、对过往时光的怀念以及对未来的期待。

四、诗词翻译

萧条的良夜漫长无边,秋草映照着凋零的面容。露水落下,鸟儿刚刚归栖,明亮的月光下,人们自在闲适。我独自忧愁,无旧业可依靠,但我们共同喜悦,迎接着时艰的过去。请问功成名就之后,我们一同去游赏哪座名山呢?

五、诗词赏析

这首诗以秋夜的景象开篇,营造了一种寂静而清幽的氛围。“萧条良夜永,秋草对衰颜”两句,既描绘了秋夜的萧条与漫长,又暗含了诗人内心的落寞与衰老之感。秋草与衰颜的对比,更是加深了这种哀愁的情绪。

“露下鸟初定,月明人自闲”两句,诗人转而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好的画面。露水落下,鸟儿归巢,月光明亮,人们自在闲适。这种宁静与美好,与前面的萧条与落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波澜与挣扎。

“独悲无旧业,共喜出时艰”两句,诗人直接抒发了自己的情感。他独自忧愁,因为没有了旧业可依靠;但他又感到喜悦,因为他们共同度过了艰难的时日。这种悲喜交加的情感,使得诗歌更加真实而动人。

“为问功成后,同游何处山”两句,是诗人对未来的期待与憧憬。他询问友人,功成名就之后,他们一同去游赏哪座名山。这种对未来的期待,不仅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也展现了他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

六、诗词深度解读

《酬韦渚秋夜有怀见寄》不仅是一首表达友情的诗歌,更是一首蕴含丰富人生哲理和情感交织的作品。

从人生哲理的角度来看,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秋夜、秋草、衰颜等意象,都暗示了时间的无情和生命的短暂。诗人通过描绘这些景象,表达了自己对过往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然而,他并没有陷入绝望和消沉之中,而是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他期待与友人一同游赏名山,享受生活的美好与宁静。

从情感交织的角度来看,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他既感到落寞与衰老,又感到宁静与美好;既独自忧愁,又共同喜悦;既怀念过去,又期待未来。这种情感的交织与碰撞,使得诗歌更加真实而动人。诗人通过诗歌,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他的喜怒哀乐和人生哲理。

在具体解读每一句诗时,我们也可以发现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例如,“萧条良夜永”中的“萧条”二字,就生动地描绘了秋夜的寂静与清冷;“秋草对衰颜”中的“对”字,则将秋草与衰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呼应。这些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此外,这首诗还体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诗人通过诗歌与友人进行心灵的沟通和交流,表达了自己的思念与关怀。这种情谊是纯粹的、无私的,它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成为诗人精神世界中的一抹亮色。

总的来说,《酬韦渚秋夜有怀见寄》是一首充满人生哲理和情感交织的佳作。它以秋夜的景象为引子,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抒发内心情感,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和对友情的珍视与期待。这首诗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更具有重要的思想意义和文化价值。它让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时光和身边的人,以更加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