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酬大府二十四舅览诗卷因以见示》作者: 唐 卢纶
一、作者简介
卢纶(约739年—约799年),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人,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被誉为“大历十才子”之一。他出身范阳卢氏,家族背景显赫,但仕途却颇为坎坷。卢纶一生多次参加进士考试,却屡试不第,直到大历年间才经宰相举荐踏入仕途。他曾任阌乡尉、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监察御史等职,后出为陕州户曹、河南密县令。卢纶的诗作风格多样,既有描绘边塞风光的雄浑之作,也有抒发个人情感的细腻之笔。他的诗歌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深受后人喜爱。
二、古诗原文
《敬酬大府二十四舅览诗卷因以见示》
郄公怜戆亦怜愚,忽赐金盘径寸珠。
彻底碧潭滋涸溜。压枝红艳照枯株。
九门洞启延高论,百辟联行挹大儒。
顾己文章非酷似,敢将幽劣俟洪炉。
三、写作背景
《敬酬大府二十四舅览诗卷因以见示》是卢纶为回赠其舅父(或称为“大府二十四舅”)览读其诗卷后的赠诗而作。在古代,文人之间常以赠诗、和诗等方式进行文学交流和情感沟通。卢纶的这位舅父显然对他的诗作颇为赞赏,并赠诗以示鼓励。卢纶因此写下此诗,以表达对舅父的感激之情,并谦虚地表示自己的诗作还有待提高。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反映了唐代文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和文学交流的风气。
四、诗词翻译
郤公您既怜爱我的憨直也怜爱我的愚笨,忽然赠给我金盘中那径寸之珠。那清澈见底的碧潭滋润着干枯的小水流,压满枝头的红花映照着枯萎的树木。京城九门大开,延请高士发表宏论,百官联袂而行,敬仰您这位大儒。回顾自己的文章,并不觉得与舅父您相像,但我仍敢将我这卑微之作呈献给您这位熔铸人才的洪炉。
五、诗词赏析
这首诗以谦逊而感激的笔触,展现了卢纶对舅父赠诗的回应和对自己诗作的谦虚态度。首联“郤公怜戆亦怜愚,忽赠金盘径寸珠”以舅父的怜爱和赠诗为引子,表达了诗人对舅父的感激之情。颔联“彻底碧潭滋涸溜,压枝红艳照枯株”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比喻,描绘了舅父赠诗给自己带来的滋润和鼓舞,同时也暗示了自己诗作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颈联“九门洞启延高论,百辟联行挹大儒”则是对舅父学识和地位的赞美。诗人用“九门洞启”和“百辟联行”来形容京城盛况和百官敬仰舅父的情景,突出了舅父的学识渊博和地位崇高。尾联“顾己文章非酷似,敢将幽劣俟洪炉”则是诗人的自谦之词。他谦虚地表示自己的文章并不出色,但仍敢将之作呈献给舅父这位“洪炉”,希望得到舅父的指点和提携。
从艺术手法上看,这首诗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语言生动、形象。同时,诗人也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自己与舅父的对比,突出了舅父的学识和地位,也表达了自己对舅父的敬仰和感激之情。
六、诗词深度解读
《敬酬大府二十四舅览诗卷因以见示》不仅是一首表达感激和谦虚之情的诗作,更是一首蕴含深刻文化意蕴和人生哲理的佳作。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解读,我们可以发现这首诗的独特魅力和深刻内涵。
文化意蕴:这首诗反映了唐代文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和文学交流的风气。在古代中国,文人之间常以赠诗、和诗等方式进行文学交流和情感沟通。卢纶的这首诗就是他与舅父之间文学交流的一个缩影。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唐代文人之间那种相互欣赏、相互鼓励、共同进步的文化氛围。
人生哲理:这首诗也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诗人通过自谦之词表达了自己对舅父的敬仰和感激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在文学创作上的不足和需要努力的方向。这种谦虚谨慎、不断进取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此外,诗人还通过“洪炉”这一意象表达了自己对文学创作的热爱和追求。他认为自己的诗作虽然卑微,但仍希望通过舅父这位“洪炉”的熔铸和提炼,能够变得更加出色。
情感表达:从情感表达上看,这首诗也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诗人对舅父的感激之情、对自己诗作的谦虚态度、对文学创作的热爱和追求等情感都在这首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种情感的真挚和动人使得这首诗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艺术成就:从艺术成就上看,这首诗也具有很高的价值。诗人运用了比喻、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同时,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也非常和谐、优美使得整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无穷。此外,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意象和象征等手法使得诗歌的意境深远、含义丰富。
具体来说,诗中的“碧潭”、“涸溜”、“红艳”、“枯株”等意象都富有象征意义。它们既描绘了自然景象又暗示了人生的起伏和变化。而“洪炉”这一意象则更是诗人对文学创作的热爱和追求的象征。它表达了诗人希望通过舅父的指点和提携能够使自己的诗作更加出色的愿望。
此外,这首诗还体现了唐代诗歌的某些特点。如诗歌的格律严谨、对仗工整、语言凝练等。这些特点都使得这首诗在唐代诗歌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总的来说,《敬酬大府二十四舅览诗卷因以见示》是一首充满文化意蕴、人生哲理和情感表达的诗作。它不仅展现了卢纶与舅父之间深厚的情谊和文学交流的风气还体现了唐代诗歌的某些特点和成就。这首诗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值得我们深入品读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