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包佶郎中览拙卷后见寄》读书笔记

《酬包佶郎中览拙卷后见寄》作者: 唐 卢纶

第一部分:作者简介

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人,祖籍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出身范阳卢氏北祖第四房,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末年举进士,遇乱不第;大历六年,经宰相元载举荐,授阌乡尉;后由宰相王缙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升监察御史。出为陕州户曹、河南密县令。元载、王缙获罪后,卢纶遭到牵连。德宗朝,复为昭应县令,出任河中元帅浑瑊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著有《卢户部诗集》。其诗歌风格多样,多反映社会现实与个人身世感慨。

第二部分:古诗原文

《酬包佶郎中览拙卷后见寄》

令伯支离晚读书,岂知词赋称相如。
枉逢花木无新思,拙就溪潭损旧居。
禁路看山歌自缓,云司玩月漏应疏。
沉忧敢望金门召,空愧巴歈并子虚。

第三部分:写作背景

卢纶一生仕途坎坷,早年多次应举不第,虽经元载、王缙等举荐才获得官职,但元载、王缙获罪后,他又受牵连。朱泚之乱过后,咸宁王浑瑊出镇河中,提拔卢纶为元帅府判官,这开启了他的边塞生活。然而,其仕途始终不顺,内心充满忧愁与无奈。此诗应是创作于他人生和仕途都极为不顺之时,包佶览其拙卷后有感而作诗相寄,卢纶遂以此诗酬答,抒发自己晚年的心境和身世感叹。

第四部分:诗词翻译

包佶(令伯)离散之后,晚年独自读书,哪里知道自己的诗赋被人称颂如同古代的司马相如。徒然遇见花木,却无新的灵感思绪,只能在溪潭之间写作,以此损害了原有的居所。在宫禁之路上看山景,心情舒缓,自在唱歌;神仙(云司)赏玩着月亮,漏水声应当放慢。沉重的忧愁之中,哪敢期望被皇帝召见,只能空自懊悔,像巴歈、子虚一样无所作为。

第五部分:诗词赏析

  1. 意象运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花木”“溪潭”“禁路”“山歌”“月亮”等。“花木”本应给人带来灵感,但诗人却“枉逢花木无新思”,表明他已失去创作激情;“溪潭”象征着一种宁静的环境,然而“拙就溪潭损旧居”,暗示这种宁静的生活却对诗人造成了损害。“禁路看山歌自缓,云司玩月漏应疏”,描绘出诗人在自然景物中寻找心灵慰藉的情景,表现出他在现实困境中对自由和宁静的向往。
  2. 情感表达:整首诗情感深沉,流露出诗人对自己文学创作困局和身世境遇的无奈与无力。“沉忧敢望金门召,空愧巴歈并子虚”一句,将诗人内心的忧愁和自责表现得淋漓尽致。他深知自己仕途不顺,不敢奢望得到皇帝的召见,只能空自愧疚,认为自己像巴歈、子虚一样无所作为,体现了他对自身命运的深刻反思。
  3. 语言风格:诗歌语言质朴自然,却蕴含着深刻的情感。“令伯支离晚读书,岂知词赋称相如”,以平实的语言讲述自己的经历,却透露出一种无奈和苦闷。“枉逢”“拙就”“沉忧”“空愧”等词语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第六部分:诗词深度解读

  1. “令伯支离晚读书”
    “令伯”是诗人自指,“支离”形容自己身世坎坷、生活破碎。晚年开始读书,暗示他早年未能专注于学业,而是经历了诸多波折。此句既是对自己过去经历的回顾,也透露出一种遗憾和无奈。在古代,读书是士人实现抱负的重要途径,而诗人却因种种原因未能早早踏上这条道路,直到晚年才开始,这无疑给他的人生增添了许多遗憾。
  2. “岂知词赋称相如”
    “相如”指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他以词赋闻名于世。诗人没想到自己的词赋会被人称颂如同司马相如,这是一种自我调侃和自嘲。他深知自己虽有才华,但在仕途上却未能取得如司马相如那样的成就,这种落差让他感到无奈和苦闷。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自己文学成就的一种复杂心态,既有对自己才华的肯定,又有对未能得到充分认可的遗憾。
  3. “枉逢花木无新思”
    “花木”本是大自然中充满生机和灵感的象征,但诗人却“枉逢”,即徒然遇见。这表明他虽然身处自然之中,却无法从中获得新的创作灵感。这一方面是因为他内心的忧愁和烦恼占据了主导地位,使他无法专注于创作;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他对自己文学创作能力的自我否定。他认为自己已经失去了创作的激情和能力,即使面对美好的自然景物,也无法写出优秀的作品。
  4. “拙就溪潭损旧居”
    “拙就”表示勉强从事,“溪潭”象征着一种宁静、隐逸的生活环境。诗人只能在溪潭之间写作,这种生活虽然宁静,但却损害了他的旧居。这里的“旧居”可以理解为他的家庭、事业和理想。为了追求文学创作,他不得不放弃一些东西,而最终却未能取得理想的成果,这无疑是一种损失。同时,也暗示了他在现实生活中的无奈和挣扎,他试图在文学创作中找到一种精神寄托,但却不得不付出沉重的代价。
  5. “禁路看山歌自缓,云司玩月漏应疏”
    “禁路”指宫禁之路,“看山歌自缓”描绘了诗人在宫禁之路上看山景时,心情舒缓,自在唱歌的情景。“云司”指神仙,“玩月漏应疏”表示神仙赏玩着月亮,漏水声应当放慢。这两句诗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表现出诗人在自然景物中寻找心灵慰藉的情景。在现实生活中,诗人遭遇了诸多挫折和困难,而在自然中,他能够暂时忘却烦恼,感受到一种自由和宁静。这也反映出他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
  6. “沉忧敢望金门召,空愧巴歈并子虚”
    “沉忧”指深沉的忧愁,“金门召”指被皇帝召见。诗人深知自己仕途不顺,内心充满忧愁,不敢奢望得到皇帝的召见。“巴歈”“子虚”是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虚构人物,诗人以他们自比,认为自己像他们一样无所作为。这一句将诗人内心的忧愁和自责推向了高潮,他对自己的人生充满了无奈和失望。他渴望能够得到认可和重用,但却始终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只能在忧愁和自责中度过余生。

《酬包佶郎中览拙卷后见寄》是卢纶晚年的一首代表作,通过丰富的意象、深沉的情感和质朴的语言,展现了他对自己文学创作困局和身世境遇的深刻反思。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唐代文人士人的情怀特点,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