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何召下第后归蜀》读书笔记

《送何召下第后归蜀》作者: 唐 卢纶

第一部分:作者简介

卢纶(约737—约799),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他早年科举不顺,天宝末举进士遇乱不第,代宗朝又屡试不第。大历六年,经宰相元载举荐,授阌乡尉,后由王缙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升监察御史。他一生仕途坎坷,因政治斗争受牵连,后复为昭应令,官至检校户部郎中。其诗歌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有《卢户部诗集》传世。

第二部分:古诗原文

《送何召下第后归蜀》

褒斜行客过,栈道响危空。
路湿云初上,山明日正中。
水程通海货,地利杂吴风。
一别金门远,何人复荐雄。

第三部分:写作背景

唐代科举制度盛行,士子们将科举视为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卢纶生活在唐代中后期,社会矛盾逐渐凸显,科举竞争激烈。何召参加科举考试下第后返回蜀地,卢纶与他交情深厚,在他启程之际写下此诗为他送行。卢纶自身也有多次科举不第的经历,对科举的艰辛和人生的起伏有着深刻的体会,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友人的送别之情,也蕴含着对科举制度和人生境遇的感慨。

第四部分:诗词翻译

褒斜道上,行客匆匆走过,栈道在高空发出回响,让人感到危险和空旷。路面潮湿,云雾刚刚升起,太阳正好升到山的正中央。这里的河流通往大海,可以运输货物,地理位置独特,还融合了吴地的风俗。此次一别,离科举的金榜越来越远,不知还有谁能再次举荐你这位英雄。

第五部分:诗词赏析

  • 意境营造:诗的开篇“褒斜行客过,栈道响危空”,描绘出褒斜道上栈道高悬、行人经过时发出空响的惊险画面,营造出一种紧张、刺激的意境,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旅途的艰辛。“路湿云初上,山明日正中”,画面一转,展现出清晨路面潮湿、云雾初升、山峦在阳光照耀下的清新明亮之景,与前两句形成鲜明对比,使诗歌的意境更加丰富多变。
  • 地域特色:“水程通海货,地利杂吴风”两句,点明了何召所经之地的地理优势和独特风情。这里水路通海,贸易繁荣,同时又受到吴地风俗的影响,体现了地域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让读者对蜀地的风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 情感表达:尾联“一别金门远,何人复荐雄”,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惜别之情和对友人未来的担忧。“金门”指科举考试的殿试场,意味着何召离功名利禄越来越远。诗人希望有人能再次举荐何召,让他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期许和祝福。

第六部分:诗词深度解读

(一)旅途艰辛与人生困境的隐喻

诗中对褒斜道和栈道的描写,不仅仅是简单的自然景观描绘,更是对何召人生困境的一种隐喻。褒斜道地势险峻,栈道高悬,行客经过时充满危险,这象征着何召在科举道路上的艰难险阻。科举之路如同这险峻的山路,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挑战,一次下第可能意味着多年的努力付诸东流。而“路湿云初上,山明日正中”所营造的清新明亮之景,或许暗示着在困境中仍有一丝希望和转机,就像在黑暗中看到了一丝曙光。这种对旅途的描写,反映了何召以及当时无数士子在科举道路上的挣扎与追求,也体现了卢纶对人生困境的深刻思考。

(二)地域文化与人生选择的关联

“水程通海货,地利杂吴风”这两句诗,展现了蜀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氛围。蜀地水路通海,贸易发达,这为当地带来了繁荣和机遇。同时,吴地风俗的影响也让蜀地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何召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和生活,他的选择和命运也必然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一方面,他可以选择在蜀地凭借地域优势发展自己的事业,如从事商业贸易;另一方面,他心中仍怀揣着对科举的梦想,希望能够通过科举改变命运。这种地域文化与人生选择的关联,反映了当时士子们在面对现实和理想时的矛盾和挣扎。他们既受到地域文化的熏陶,又有追求功名的渴望,在两者之间寻找着平衡。

(三)科举制度下的士子命运

“一别金门远,何人复荐雄”深刻地揭示了科举制度下士子的命运。科举是唐代士子进入仕途的主要途径,一旦下第,就意味着失去了进入上层社会的机会。何召下第后归蜀,与科举的金榜越来越远,他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在科举制度下,士子的命运往往取决于一次考试的结果,一次失败可能导致一生的蹉跎。卢纶自身也有多次科举不第的经历,他对这种命运的无常有着深刻的体会。这首诗表达了他对科举制度的不满和对士子命运的同情,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过于单一,忽视了人才的多样性和个性发展。

(四)友情与人生慰藉

在何召人生低谷的时候,卢纶写下这首诗为他送行,体现了两人之间真挚的友情。在科举道路上,士子们往往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孤独,朋友的鼓励和支持成为了他们坚持下去的动力。卢纶对何召的惜别之情和期许,让何召感受到了温暖和力量。这种友情在困境中显得尤为珍贵,它不仅是情感上的慰藉,更是精神上的支柱。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而真正的朋友会在我们身边陪伴我们、支持我们,帮助我们度过难关。卢纶与何召的友情,正是这种真挚情感的体现,也让我们看到了在困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怀和帮助。

(五)诗歌艺术与情感表达的融合

从诗歌艺术的角度来看,这首诗语言简洁而意境深远。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构思,将自然景观、地域特色和情感表达融为一体。诗中对褒斜道、栈道、山水等自然景观的描写,生动形象,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蜀地的山水之间。而对地域文化的描绘,则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在情感表达上,诗人含蓄而深沉,通过对友人旅途的描写和对科举制度的感慨,抒发了自己的惜别之情和对友人的期许。诗歌的平仄韵脚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很强的音乐美。这种诗歌艺术与情感表达的融合,使《送何召下第后归蜀》成为了一首具有感染力和艺术价值的佳作。

(六)与卢纶生平的呼应

卢纶一生仕途坎坷,多次应举不第,他的诗歌中常常流露出对人生的感慨和对未来的迷茫。《送何召下第后归蜀》正是他自身经历的一种写照。何召的下第归蜀,让他想起了自己曾经的科举遭遇,也让他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他在诗中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和期许,其实也是对自己人生的一种期许。他希望何召能够再次获得机会,实现自己的抱负,就如同他希望自己也能在仕途上有所作为。这首诗反映了卢纶在困境中对人生的坚持和对未来的希望,也让我们看到了他在诗歌创作中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使诗歌具有了更深刻的内涵。

《送何召下第后归蜀》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的诗歌。通过对旅途艰辛、地域文化、科举制度、友情等方面的描写和思考,展现了卢纶对人生的感悟和对友人的深情。这首诗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唐代科举制度下士子的命运和困境,也让我们体会到了友情的力量和诗歌艺术的魅力。在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这首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