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评事驸马花烛诗》作者: 唐 卢纶
一、作者简介
卢纶(约739年—799年),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被誉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卢纶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边塞诗的雄浑豪放,也有咏物诗的清新自然。他早年多次应举不第,后经宰相元载、王缙举荐,历任阌乡尉、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监察御史等职。卢纶的诗歌创作丰富,著有《卢户部诗集》,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二、古诗原文
《王评事驸马花烛诗》
万条银烛引天人,十月长安半夜春。
步障三千隘将断,几多珠翠落香尘。
一人女婿万人怜,一夜调疏抵百年。
为报司徒好将息,明珠解转又能圆。
人主人臣是亲家,千秋万岁保荣华。
几时曾向高天上,得见今宵月里花。
比翼和鸣双凤凰,欲栖金帐满城香。
平明却入天泉里,日气曈曨五色光。
三、写作背景
《王评事驸马花烛诗》的创作背景与一件轰动一时的新闻事件紧密相关。贞元二年(786年)十月,河北诸侯之一、检校司徒、恒州大都督府长史王武俊之子王士平迎娶德宗皇帝之女义阳公主。这场婚礼不仅是皇室与藩镇之间的联姻,也是唐朝与藩镇关系缓和的象征。卢纶当时身在长安,或许亲自见证了这一盛况,并应邀为此事作诗。诗歌中充满了对婚礼的赞美和对君臣和睦、喜庆欢乐气氛的渲染。
四、诗词翻译
万条银烛照亮了天人的降临,十月的长安城在半夜中如同春天般温暖。三千步障几乎要被挤断,无数的珠翠宝石在香尘中闪烁。这位驸马成为万人羡慕的对象,一夜的欢愉仿佛能抵得上百年的平淡生活。为了报答司徒的恩德,愿他安享晚年,如同明珠般不断转动又能恢复圆满。主人与臣子成为了亲家,愿他们千秋万岁都保持着荣华富贵。何时曾在高天之上,见到过像今晚这样月光下的花朵?比翼双飞的凤凰和鸣着,它们想要栖息在金帐之中,让整个城市都弥漫着芬芳。天亮后,驸马与公主却进入了天泉之中,日光照耀下,五彩斑斓的光芒闪耀。
五、诗词赏析
《王评事驸马花烛诗》是一首典型的应制诗,它以华丽的辞藻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公主出嫁的盛况和喜庆欢乐的气氛。诗歌开篇即以“万条银烛引天人”的壮观景象吸引读者,将花烛的辉煌光彩与天人降临的神秘氛围相结合,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接着,诗人通过“步障三千隘将断”和“几多珠翠落香尘”等细节描写,进一步展现了婚礼的奢华和热闹。
在人物描写方面,诗人将驸马王士平塑造为万人羡慕的对象,他的身份和地位在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彰显。同时,诗人也通过“为报司徒好将息”等句,表达了对王武俊的敬意和祝福。这种对君臣关系的赞美和祝福,体现了唐代诗人对政治稳定的向往和追求。
此外,诗歌中的“比翼和鸣双凤凰”和“欲栖金帐满城香”等句,以凤凰和金帐为象征,寓意着公主与驸马的幸福美满和未来的荣华富贵。这些意象的运用,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六、诗词深度解读
《王评事驸马花烛诗》不仅是一首描绘婚礼盛况的诗歌,更是一首蕴含深刻政治意义的作品。从政治角度来看,这场婚礼是唐朝与藩镇之间关系缓和的象征。在经历了削藩之战和朱泚之乱后,唐朝与藩镇之间的关系一直紧张不安。而王武俊之子迎娶德宗皇帝之女,无疑为双方关系的缓和提供了一个契机。卢纶通过诗歌对这场婚礼的赞美和祝福,实际上也表达了对唐朝政治稳定的期望和信心。
从文化角度来看,《王评事驸马花烛诗》体现了唐代诗歌的繁荣和多样性。唐代是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各种诗歌体裁和风格层出不穷。卢纶作为“大历十才子”之一,他的诗歌创作不仅继承了前人的优秀传统,还融入了自己的创新和思考。这首诗歌中的华丽辞藻、生动意象和深刻寓意,都展示了卢纶作为唐代诗人的卓越才华和艺术造诣。
此外,诗歌中的“比翼和鸣双凤凰”和“欲栖金帐满城香”等句,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凤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被视为吉祥之鸟,代表着幸福、美好和和谐。而金帐则象征着皇室的尊贵和荣华。诗人通过这些意象的运用,不仅表达了对公主与驸马美好未来的祝愿,也体现了对唐代皇室尊贵和繁荣的赞美。
同时,诗歌中的“人主人臣是亲家,千秋万岁保荣华”等句,也反映了唐代社会对于君臣关系的重视和期望。在唐代,君臣关系被视为国家稳定和发展的基石。诗人通过诗歌对君臣和睦、共同繁荣的赞美和祝福,实际上也表达了对唐代社会和谐稳定的向往和追求。
总的来说,《王评事驸马花烛诗》是一首充满政治意义和文化内涵的诗歌。它不仅描绘了公主出嫁的盛况和喜庆欢乐的气氛,还表达了诗人对唐朝政治稳定的期望和信心,以及对唐代皇室尊贵和繁荣的赞美。同时,诗歌中的华丽辞藻、生动意象和深刻寓意,也展示了卢纶作为唐代诗人的卓越才华和艺术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