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苗员外竹间亭》作者: 唐 卢纶
一、作者简介
卢纶(约737-约799),字允言,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汉族,河中蒲(今山西省永济县)人。他的一生仕途坎坷,天宝末举进士,遇乱不第;代宗朝又应举,屡试不第。大历六年,宰相元载举荐,授阌乡尉;后由王缙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升监察御史。出为陕府户曹、河南密县令。后元载、王缙获罪,遭到牵连。德宗朝复为昭应令,又任河中浑瑊元帅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卢纶的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自然,有《卢户部诗集》传世。
二、古诗原文
题苗员外竹间亭
高甃绝行尘,开帘似有春。风倾竹上雪,山对酒边人。
步暖先逢日,书空远见邻。还同内斋暇,登赏及诸姻。
三、写作背景
卢纶生活在唐代,当时唐朝与边疆民族时有冲突,战争频繁。卢纶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文学功底,创作了大量反映边疆战事和将士英勇无畏的边塞诗。然而,《题苗员外竹间亭》并非一首典型的边塞诗,而是卢纶在仕途不顺、心境宁静时所作。这首诗可能写于卢纶与友人苗员外相聚之时,通过描绘竹间亭的景致,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
四、诗词翻译
高高的城墙绝不让尘埃沾染,揭开帘幕仿佛迎来了春天。风吹倾斜了竹子上的雪花,山峦对着酒宴边的人。踏着温暖的阳光迎面而来,笔墨无处不见邻里之间的远见。归到内室中共享闲暇,登高赏景与亲朋好友们共度美好时光。
五、诗词赏析
《题苗员外竹间亭》以描绘春天的景象为主题,通过对自然和人情的描绘,展现了作者的心境和生活态度。诗中以高甃、帘幕、风雪、山峦等自然景物为描绘对象,表现了高洁、宁静和美好的境界。
首句“高甃绝行尘,开帘似有春”,通过描写亭子高处不受尘埃干扰,打开帘子就像迎来了春天一样,突出了亭子干净、清爽的环境,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次句“风倾竹上雪,山对酒边人”,以风倾竹上雪、山对酒边人的生动画面,展现了自然景色的壮美与和谐。风吹动竹叶,竹上的雪随风飘落,与远处的山景、身边的人和酒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动静相宜、情景交融的画面。
第三句“步暖先逢日,书空远见邻”,写出了诗人在此地感到温暖舒适,迎着初升的太阳,远远望见了邻居的房舍。这一句不仅描绘了春天的温暖与生机,还通过“书空远见邻”的细节,展现了诗人与邻里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他对这种宁静生活的满足与向往。
末句“还同内斋暇,登赏及诸姻”,表达了诗人在这里不仅能够享受到宁静的时光,还可以登高远望,与亲朋好友们共度美好时光。这一句将诗人的个人情感与社交活动相结合,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以淡雅、恬静的笔触,表达了对春天和人情的赞美,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内心世界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六、诗词深度解读
《题苗员外竹间亭》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和表达友情的诗歌,更是一首蕴含深刻哲理和人生智慧的佳作。
从自然景物的描绘来看,诗人通过高甃、帘幕、风雪、山峦等意象,构建了一个高洁、宁静、美好的自然世界。这个世界没有尘世的喧嚣与纷扰,只有自然的纯净与和谐。这种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向往,反映了诗人对内心宁静与超脱的追求。在唐代那个战争频繁、社会动荡的时代背景下,诗人通过描绘这样一个美好的自然世界,表达了对和平与安宁的渴望。
从人情关系的描绘来看,诗人通过“山对酒边人”、“书空远见邻”等细节,展现了与友人相聚的欢乐与和谐。在竹间亭这个宁静的空间里,诗人与友人共同饮酒赏景,享受着难得的闲暇时光。这种对友情的珍视与对社交活动的热爱,反映了诗人对人际关系的重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唐代那个注重人际交往和社交活动的时代背景下,诗人通过描绘与友人相聚的场景,表达了对友情和亲情的珍视与感恩。
从哲理思考的角度来看,《题苗员外竹间亭》还蕴含了深刻的人生智慧。诗中的“高甃绝行尘”不仅是对亭子环境的描写,更是对人生境界的隐喻。它告诉我们,只有保持内心的纯净与超脱,才能摆脱尘世的束缚与纷扰,达到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而“步暖先逢日”则是对人生态度的启示。它告诉我们,无论生活多么艰难与困苦,只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就一定能够迎来人生的春天和温暖的阳光。
此外,《题苗员外竹间亭》还体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诗中的“书空远见邻”一句,既是对书法艺术的巧妙运用,也是对邻里关系的生动描绘。它告诉我们,传统文化并不是僵化的教条和束缚,而是可以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中,成为我们表达情感和传递智慧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