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别岑参兄弟》读书笔记

《留别岑参兄弟》作者: 唐 王昌龄

第一部分:《留别岑参兄弟》作者简介

王昌龄,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一说太原人),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大臣。他生于约698年,卒于756年或757年,一生仕途坎坷,历经多次贬谪。王昌龄的诗境雄浑开阔,自成一格,尤其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他的边塞诗慷慨豪迈,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昌龄与岑参、高适、王之涣等诗人交往密切,共同推动了唐代诗歌的繁荣与发展。

第二部分:古诗原文

《留别岑参兄弟》
唐代·王昌龄

江城建业楼,山尽沧海头。
副职守兹县,东南棹孤舟。
长安故人宅,秣马经前秋。
便以风雪暮,还为纵饮留。
貂蝉七叶贵,鸿鹄万里游。
何必念钟鼎,所在烹肥牛。
为君啸一曲,且莫弹箜篌。
徒见枯者艳,谁言直如钩。
岑家双琼树,腾光难为俦。
谁言青门悲,俯期吴山幽。
日西石门峤,月吐金陵洲。
追随探灵怪,岂不骄王侯。

第三部分:写作背景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王昌龄因事被贬为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在离开长安赴任之前,他特意前往好友岑参的府邸告别。岑参是盛唐著名诗人,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其兄弟二人与王昌龄友谊甚深。在岑府,岑氏兄弟设宴款待王昌龄,席间氛围热烈而深情。王昌龄深感友情的珍贵与离别的无奈,遂挥毫泼墨,写下了这首《留别岑参兄弟》,以表达对友人的不舍与祝福。

第四部分:诗词翻译

长江之滨建业楼矗立,群山连绵直至沧海尽头。
我身为副职赴任此县,独自乘舟东南行去。
回想起长安故人宅邸,去年秋天我曾喂马停留。
即便风雪交加暮色苍茫,仍为你们的纵情畅饮而留。
岑家世代显贵如貂蝉,兄弟二人如鸿鹄展翅远游。
何必眷恋那高官厚禄,何处不能烹煮肥牛欢度春秋。
我为你高歌一曲表心意,且莫弹奏那哀怨的箜篌。
只见小人得志光鲜亮丽,谁说正直之人能如钩般弯曲不折。
岑家兄弟如双琼树般璀璨,光芒四射无人能比。
谁说青门之外尽是悲伤,我俯瞰吴山幽美风光无限。
夕阳西下映照石门山峤,月光皎洁吐露金陵江洲。
我们一同探寻灵异奇景,岂不比那王侯将相更为逍遥自在。

第五部分:诗词赏析

《留别岑参兄弟》是王昌龄的一首五言排律,全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与对未来的豁达态度。

首四句,诗人以建业楼和沧海头为背景,描绘了自己即将赴任的孤独旅程。江水悠悠,群山连绵,孤舟独往,既写出了旅途的寂寞与艰辛,也隐含了诗人对未知的忧虑与期待。而“副职守兹县,东南棹孤舟”一句,则直接点明了诗人的身份与行程,为全诗奠定了离别的基调。

接下来四句,诗人回忆了与岑参兄弟在长安的相聚时光。故人宅邸、喂马经秋,这些细节充满了生活的气息与友情的温馨。而“便以风雪暮,还为纵饮留”一句,则通过风雪交加的恶劣天气与纵情畅饮的欢乐场景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凸显了友情的深厚与珍贵。

中间八句,诗人对岑参兄弟进行了高度的赞扬与鼓励。他称颂岑家世代显贵,兄弟二人如鸿鹄展翅,有着远大的志向与抱负。同时,他又以汉帝谚语“何必念钟鼎”来表达自己固守穷困、不逢迎阿附权贵的决心。这种超脱世俗的态度与对友人的真诚祝福,使全诗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最后八句,诗人展望了未来的生活与友情。他期待与岑参兄弟一同探寻灵异奇景,享受寄情山水的乐趣。这种超然物外的精神追求与对友情的坚定信念,使全诗在离别的哀愁中增添了一抹亮色。

整首诗情感丰富而深沉,既有对友人的不舍与祝福,也有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诗人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离别的场景与内心的感受,使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那份真挚的友情与豁达的人生态度。

第六部分:诗词深度解读

《留别岑参兄弟》不仅是一首表达离别之情的诗作,更是一首蕴含深刻哲理与人生智慧的作品。通过深入解读这首诗,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王昌龄的思想情感与艺术风格。

首先,从诗的结构与韵律来看,《留别岑参兄弟》采用了五言排律的形式,每句五个字,共二十句,韵律严谨而和谐。这种形式既便于诗人抒发情感,又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一种节奏与韵律的美感。同时,诗中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象征等修辞手法,如“风雪暮”与“纵饮留”的对比、“鸿鹄万里游”与“何必念钟鼎”的象征等,使全诗的情感表达更加生动而深刻。

其次,从诗的内容与主题来看,《留别岑参兄弟》主要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与对未来的豁达态度。诗人通过描绘离别的场景与内心的感受,展现了友情的珍贵与人生的无常。同时,他又以汉帝谚语“何必念钟鼎”来表达自己固守穷困、不逢迎阿附权贵的决心,体现了一种超脱世俗的人生态度。这种态度不仅是对友人的鼓励与祝福,更是诗人自己人生哲学的体现。

进一步解读这首诗,我们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诗人通过赞扬岑参兄弟的光彩飞扬与远大志向,表达了对人才与才华的珍视与敬仰。同时,他又以“徒见枯者艳,谁言直如钩”来讽刺那些阿附权贵、曲意逢迎的小人,体现了一种正直不阿的品格与道德追求。这种品格与追求不仅是对友人的期望与要求,更是诗人自己为人处世的准则与底线。

此外,《留别岑参兄弟》还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感悟。诗人通过描绘建业楼、沧海头、石门峤、金陵洲等自然景观,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同时,他又以“追随探灵怪,岂不骄王侯”来表达对寄情山水、超然物外的精神追求的向往与憧憬。这种追求不仅是对友人的邀请与共鸣,更是诗人自己人生理想的体现与寄托。

最后,从艺术风格与创作手法来看,《留别岑参兄弟》充分展现了王昌龄作为边塞诗人的独特魅力与才华。他的诗境雄浑开阔,自成一格;他的笔触生动细腻,情感真挚深沉。在这首诗中,他巧妙地运用了对比、象征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与感染力;他又以生动的场景描绘与深刻的情感抒发来打动读者的心灵与情感。这种艺术风格与创作手法不仅使《留别岑参兄弟》成为了一首经典的离别之作,更使王昌龄在唐代诗坛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综上所述,《留别岑参兄弟》是一首蕴含深刻哲理与人生智慧的作品。通过深入解读这首诗,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王昌龄的思想情感与艺术风格;我们也可以从中汲取到人生的智慧与力量,为自己的成长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