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楼曲二首》作者: 唐 王昌龄
第一部分:《青楼曲二首》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年—756年),字少伯,盛唐时期的著名边塞诗人,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他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后历任汜水县尉、江宁县丞等职,世称“王江宁”。王昌龄的诗歌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为著名,其诗作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他与孟浩然、王之涣、王维、高适、李白等人均有交往,是唐代诗坛上一颗璀璨的明星。
第二部分:古诗原文
《青楼曲二首》
其一
白马金鞍从武皇,旌旗十万宿长杨。
楼头小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
其二
驰道杨花满御沟,红妆缦绾上青楼。
金章紫绶千馀骑,夫婿朝回初拜侯。
第三部分:写作背景
《青楼曲二首》创作于盛唐时期,这一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呈现出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王昌龄在这两首诗中,借用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图景来反映盛唐时期的现实面貌。他通过描绘一支皇家大军凯旋的场景,展现了唐代前期国力强盛、军威赫赫的盛况,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尚武风气和征人家属对于为国立功的自豪与期待。
第四部分:诗词翻译
其一
将军乘坐佩饰金鞍的白马随皇帝出征,十万军士在长杨宫宿下。楼上窗边的少妇弹奏着筝曲,远望着队伍的尘土进入建章宫。
其二
大军从驰道回来,把满路杨花都吹散到御沟里,盛装打扮的女子登上高楼。迎接夫君带着千余兵马,征战胜利归来,拜官赐爵。
第五部分:诗词赏析
《青楼曲二首》是一组七言绝句,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赢得了后世读者的广泛赞誉。
在第一首诗中,王昌龄巧妙地运用对比和映衬的手法,将两个截然不同的场景呈现在读者眼前。一个是白马金鞍上的将军,正率领着千军万马在长安大道上行进,气势磅礴,雄伟壮丽;另一个是长安大道旁边的一角青楼,楼上的少妇正在弹筝,那优美的筝声与楼外的热烈场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以端庄、平静之感。然而,通过楼头少妇的神态,我们可以感受到她内心的激动与欣羡。她虽然表面上无动于衷,但实际上却抑制不住内心的情感,情不自禁地一路目送着那马上将军和他身后的队伍,直到飞尘滚滚,人影全无。这种含蓄而深沉的表达方式,使得整首诗充满了韵味和感染力。
第二首诗则进一步揭示了少妇与马上将军的关系。原来那马上的将军是她的夫婿,他正立功回来,封侯拜爵。少妇盛装打扮登上高楼,迎接夫君的归来。这种场景不仅展现了征人家属的自豪与期待,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尚武风气和对于为国立功的尊重与推崇。整首诗充满了喜庆和欢乐的气氛,给人以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此外,《青楼曲二首》还以其精炼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赢得了后世读者的喜爱。王昌龄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巧妙的构思,使得整首诗充满了画面感和动感。例如,“白马金鞍从武皇”、“旌旗十万宿长杨”等句子,都生动地描绘了出征时的壮观场景;“楼头小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等句子,则细腻地刻画了少妇的神态和内心的情感变化。这些生动的形象不仅使得整首诗更加具有感染力和艺术魅力,也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第六部分:诗词深度解读
《青楼曲二首》作为王昌龄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展现了其高超的艺术造诣和深邃的思想内涵,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盛唐时期社会风貌和人民精神风貌的窗口。
首先,从社会历史的角度来看,《青楼曲二首》反映了盛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社会现实。诗人通过描绘一支皇家大军凯旋的场景,展现了唐代前期国力强盛、军威赫赫的盛况。这种盛况不仅体现在军队的数量和装备上,更体现在军队的纪律和战斗力上。一支千军万马的军队能够整齐地在市街上前进,连楼头弹筝少妇都丝毫不受惊动,这充分说明了当时军队的高素质和严明纪律。同时,这种盛况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和平稳定和人民生活的安居乐业。
其次,从文化心理的角度来看,《青楼曲二首》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尚武风气和征人家属对于为国立功的自豪与期待。在盛唐时期,人们普遍崇尚武力和英雄主义,认为为国家立功是一种无上的荣耀。这种尚武风气不仅体现在军队和武士身上,也深深地影响了普通民众的心理和价值观。在《青楼曲二首》中,少妇对于夫君的出征和归来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和期待。她虽然身处青楼之中,但内心却充满了对于国家和夫君的热爱和崇敬。这种情感不仅体现了她个人的品德和情操,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家国情怀和英雄主义精神。
此外,《青楼曲二首》还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赢得了后世读者的广泛赞誉。首先,诗人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巧妙的构思,使得整首诗充满了画面感和动感。例如,“白马金鞍”、“旌旗十万”、“飞尘入建章”等意象都生动地描绘了出征时的壮观场景;而“楼头小妇鸣筝坐”、“红妆缦绾上青楼”等句子则细腻地刻画了少妇的神态和内心的情感变化。这些生动的形象不仅使得整首诗更加具有感染力和艺术魅力,也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诗人的思想和情感。其次,诗人在诗中运用了含蓄而深沉的表达方式,使得整首诗充满了韵味和感染力。例如,在第一首诗中,诗人并没有直接抒写少妇内心的激动和欣羡之情,而是通过她的神态和动作来暗示和表达。这种表达方式不仅使得整首诗更加含蓄而深沉,也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品味和领悟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青楼曲二首》还具有一定的批判意义。虽然诗人在诗中主要描绘了盛唐时期的辉煌和壮丽景象,但同时也隐含着对于社会不公和贫富悬殊的批判。例如,“白马金鞍从武皇”与“楼头小妇鸣筝坐”的对比就暗示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分化和贫富悬殊现象。这种批判意义不仅使得整首诗更加具有思想深度和现实意义,也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诗人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综上所述,《青楼曲二首》不仅是一首具有高超艺术造诣和深邃思想内涵的诗歌作品,也是一部反映盛唐时期社会风貌和人民精神风貌的历史画卷。通过对于这首诗的深入解读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盛唐时期的社会现实和文化心理特征,也可以更加深刻地领悟诗人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