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彭州山行之作》读书笔记

《赴彭州山行之作》作者: 唐 高适

第一部分:《赴彭州山行之作》作者简介

高适(约704年—765年),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高适的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他的边塞诗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戍边将士生活为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边塞特点。同时,他的山水田园诗也清新秀丽,富有情趣。《赴彭州山行之作》便是他山水田园诗中的佳作。

第二部分:古诗原文

赴彭州山行之作

峭壁连崆峒,攒峰叠翠微。
鸟声堪驻马,林色可忘机。
怪石时侵径,轻萝乍拂衣。
路长愁作客,年老更思归。
且悦岩峦胜,宁嗟意绪违。
山行应未尽,谁与玩芳菲。

第三部分:写作背景

《赴彭州山行之作》创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夏,时年五十九岁的高适自长安入蜀出任彭州刺史途中。诗人五月赴任,从长安赴彭州一路上均系大山,绵延不绝。此诗即为山行纪实之作。在唐代,仕宦有重朝官轻外官的传统,高适出任外官带有遭遇迁谪的意味,赴任路上的心情自然不会太好。因此,诗中既有对蜀地风烟美景的描绘,也有对仕途失意、思乡之情的抒发。

第四部分:诗词翻译

悬崖峭壁连接着崆峒山,密集的山峰层层叠叠,翠绿的山色映入眼帘。鸟鸣声清脆悦耳,让人忍不住驻马聆听;林间的景色如此迷人,仿佛能让人忘却尘世的烦恼。奇形怪状的石头时不时侵占道路,轻盈的萝藤不时轻轻拂过衣袖。漫长的路途让人感到疲惫,年老的旅人更是思念故乡的温暖。但幸喜能看到如此美丽的岩峦胜景,又何必叹息自己的意绪与这美景相违呢?山行似乎还未尽兴,又有谁能与我一同赏玩这满山的花草呢?

第五部分:诗词赏析

《赴彭州山行之作》是高适的一首五言排律,全诗以白描手法描摹了入蜀途中的见闻,继而抒发跋涉旅途之上的羁旅之思与怀乡之情。

诗的前六句紧扣“山行”而展开,生动描绘了蜀地山景的雄奇秀丽。首联“峭壁连崆峒,攒峰叠翠微”以宏大的视角,勾勒出连绵不断的山势和苍翠欲滴的山色。颔联“鸟声堪驻马,林色可忘机”则通过细腻的观察,展现了山林间的生机与宁静,让人心旷神怡,忘却俗世的烦恼。颈联“怪石时侵径,轻萝乍拂衣”则以动态的笔触,描绘了山行途中的艰难与乐趣,怪石嶙峋、萝藤轻拂,既增添了行路的艰难,也增添了行路的趣味。

后六句则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孤寂落寞与仕途失意。尾联“路长愁作客,年老更思归”直接抒发了诗人对漫长旅途的疲惫和对故乡的深深思念。而“且悦岩峦胜,宁嗟意绪违”则表现了诗人面对美景时的自我宽慰,尽管仕途失意、思乡情切,但眼前的美景足以让人暂时忘却烦恼。最后两句“山行应未尽,谁与玩芳菲”则流露出诗人的孤独之感,尽管美景无限,却无人共赏,更添几分寂寥。

整首诗写景远近结合,声色交错,抒情多所转折起伏,以凸显诗人内心情感之曲折变化。诗人在描绘蜀地山景的雄奇秀丽的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孤寂落寞与仕途失意,展现了诗人独自赶路时寂寞凄凉的游子心境。

第六部分:诗词深度解读

《赴彭州山行之作》不仅是一首描绘蜀地山景的佳作,更是一首蕴含深刻人生哲理与情感波动的诗篇。下面我们将从多个角度对这首诗进行深度解读。

一、山景与心境的交融

在《赴彭州山行之作》中,高适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蜀地山景的雄奇秀丽,同时也将自己的心境融入其中。诗人在山行途中,面对连绵不绝的山脉、苍翠欲滴的山色、清脆悦耳的鸟鸣和轻盈拂衣的萝藤,内心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然而,这种热爱与敬畏并未完全驱散诗人内心的孤寂落寞与仕途失意。相反,山景的壮丽与内心的孤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凸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例如,“鸟声堪驻马,林色可忘机”两句,诗人通过描绘鸟声与林色,展现了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然而,这种宁静与美好并未完全驱散诗人内心的烦恼与忧愁。相反,它让诗人更加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孤寂与失落。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也深化了诗人对人生的理解与感悟。

二、羁旅之思与怀乡之情

在《赴彭州山行之作》中,高适还表达了自己对漫长旅途的疲惫和对故乡的深深思念。这种羁旅之思与怀乡之情贯穿全诗,成为诗人情感波动的主线。诗人在山行途中,面对连绵不绝的山脉和漫长的路途,不禁感到疲惫与无奈。同时,年老的他也更加思念故乡的温暖与安宁。

例如,“路长愁作客,年老更思归”两句,诗人直接抒发了自己对漫长旅途的疲惫和对故乡的深深思念。这种思念不仅源于对家乡亲人的眷恋,更源于对人生归宿的追寻。诗人在仕途失意、漂泊异乡的背景下,更加深刻地意识到故乡对于自己的意义与价值。这种羁旅之思与怀乡之情不仅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深度,也深化了诗人对人生的理解与感悟。

三、自我宽慰与孤独之感

在《赴彭州山行之作》中,高适还通过自我宽慰与孤独之感的交织,展现了自己内心的复杂情感。面对仕途失意与思乡情切,诗人并未完全沉沦于消极情绪之中。相反,他通过欣赏眼前的美景来宽慰自己内心的烦恼与忧愁。然而,这种自我宽慰并未完全驱散诗人内心的孤独之感。

例如,“且悦岩峦胜,宁嗟意绪违”两句,诗人通过欣赏眼前的岩峦胜景来宽慰自己内心的烦恼与忧愁。然而,这种宽慰并未完全驱散诗人内心的孤独之感。相反,它让诗人更加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孤寂与失落。这种自我宽慰与孤独之感的交织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也深化了诗人对人生的理解与感悟。

四、人生哲理的蕴含

《赴彭州山行之作》不仅是一首描绘蜀地山景的佳作,更是一首蕴含深刻人生哲理的诗篇。诗人在描绘山景、抒发情感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理解与感悟。在诗人看来,人生就像一场山行,充满了艰难与乐趣、孤寂与宽慰、失落与追寻。只有经历过这些波折与坎坷,才能真正领悟到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例如,“山行应未尽,谁与玩芳菲”两句,诗人通过描绘山行的未尽与无人共赏的芳菲,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理解与感悟。在诗人看来,人生就像一场山行,充满了未知与挑战。只有勇敢地面对这些挑战与未知,才能真正领悟到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同时,这种理解与感悟也让诗人更加珍惜眼前的美景与时光,努力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无限的价值与意义。

综上所述,《赴彭州山行之作》不仅是一首描绘蜀地山景的佳作,更是一首蕴含深刻人生哲理与情感波动的诗篇。诗人在描绘山景、抒发情感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理解与感悟。这种理解与感悟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也深化了我们对高适这位伟大诗人的认识与敬仰。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