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世界》作者:雨果
第一部分:《悲惨世界》作者简介
《悲惨世界》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的代表作之一。雨果生于1802年,是法国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被誉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他一生创作了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和文艺评论,作品包括《巴黎圣母院》、《九三年》等。雨果的作品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人道主义精神著称,《悲惨世界》是他创作高峰时的巨著,被誉为19世纪最著名的小说之一。
第二部分:《悲惨世界》经典语录十条
-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
- 困苦历尽,还未泯灭希望。哪怕长夜漆黑,也将升起太阳。
- 释放无限光明的是人心,制造无边黑暗的也是人心,光明和黑暗交织着,厮杀着,这就是我们为之眷恋而又万般无奈的人世间。
- 没有被听见不是沉默的理由。
- 在逆境中,把俯视墓穴的悲痛,转换为仰望星空的情感。
- 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
- 只有在黑暗的地下才能发现钻石,只有在深沉的思想里才能发现真理。
- 不犯错误,那是天使的梦想。尽量少犯错误,这是人的准则;错误就像地心具有吸引力,尘世的一切都免不了犯错误。
- 艺术的大道上荆棘丛生,这也是好事,常人都望而怯步,只有意志坚强的人例外。
- 做一个圣人,那是特殊情形;做一个正直的人,那却是为人的正轨,你们尽管在歧路徘徊,失足,犯错误,但是总应当做个正直的人。
第三部分:《悲惨世界》内容简要
《悲惨世界》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在1862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其内容涵盖了拿破仑战争和之后的十几年的时间。故事的主线围绕主人公土伦苦刑犯冉·阿让(Jean Valjean)的个人经历展开,融进了法国的历史、革命、战争、道德哲学、法律、正义、宗教信仰等多个方面。
冉·阿让原是一个贫农,因偷窃一块面包以养活姐姐的孩子而被判入狱,度过了长达十九年的苦役生活。出狱后,他背负着囚犯的身份,饱受社会的歧视和排斥,这几乎消弭了他重新做人、改过向善的信心。然而,在绝望之际,他遇到了卞福汝主教(米里哀主教),主教以宽大、仁慈之心接纳了他,并在他偷走银器后,不仅没有责怪,反而将一对银制烛台送给他,并嘱咐他要用这些钱让自己过得好一些。主教的善行深深感化了冉·阿让,使他彻底悔悟,并开始了新的生活。
冉·阿让化名马德兰,通过努力不仅发了财,还当上了海滨蒙特伊小城的市长。在人生的上升期,他遇到了美丽的芳汀,一个因生活所迫而沦落风尘的女子,芳汀有一个女儿珂赛特,被寄养在外地,生活得非常不好。冉·阿让在得知芳汀的遭遇后,决定收养珂赛特,并一直照顾她长大。
与此同时,冉·阿让也面临着来自阴险的警探沙威的追捕。沙威是一个冷酷、固执的警察,对冉·阿让的过往紧追不舍。然而,在多次与沙威的交锋中,冉·阿让的善良和正直逐渐感化了沙威,最终沙威在内心的挣扎中选择了自杀。
除了冉·阿让的主线故事外,《悲惨世界》还描绘了多个次要人物和他们的命运。例如,德纳第夫妇是一对贪婪、自私、狡猾的小人,他们利用芳汀的困境敲诈钱财,对珂赛特百般欺压。而青年马吕斯则是一个怀揣革命梦的年轻人,他与珂赛特之间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并最终走到了一起。
《悲惨世界》通过冉·阿让等人的故事,深刻反映了当时法国社会的矛盾和苦难。雨果在书中不仅揭露了封建专制制度的残酷和不公,还表达了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洞察。他通过冉·阿让的转变和成长,展现了人性中的善良、正直和宽容,同时也批判了社会的冷漠和偏见。
在《悲惨世界》中,雨果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使得每一个角色都栩栩如生、充满生命力。他通过冉·阿让等人的故事,传达了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追求。
总的来说,《悲惨世界》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的作品。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19世纪法国社会的历史背景和人文风貌,还为我们提供了思考人性、社会和历史的重要视角。通过对书中人物和事件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多样性以及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