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作者:刘和平
第一部分:《大明王朝1566》作者简介
《大明王朝1566》的作者是刘和平,一位著名的中国编剧、小说家和历史学者。他祖籍湖南邵东,生于湖南衡阳,自幼对历史抱有浓厚兴趣,长期从事历史学研究及舞台剧、电视剧和小说创作。刘和平的代表作品包括电视剧《雍正王朝》、《大明王朝1566》和《北平无战事》等,其中《大明王朝1566》被誉为中国电视剧历史剧的高峰之作,展现了其深厚的历史功底和卓越的编剧才能。
第二部分:《大明王朝1566》经典语录十条
- 万稳万当,不如一默。任何一句话,你不说出来便是那句话的主人,你说了出来,便是那句话的奴隶。
-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 做官要三思,三思即思危、思退、思变。知道了危险就能躲开危险,这就是思危;躲到人家都不再注意你的地方,这就是思退;退了下来就有机会,再慢慢看、慢慢想,自己以前哪儿错了,往后该怎么做,这就是思变。
- 权力就像一个陷阱,不管什么掉在里面,都没法逃脱,甚至亲情。亲情是这个世界上最脆弱,最需要精心保护的东西。
- 这个世上,真靠得住的就两种人:一种是笨人,一种是直人。笨人没有心眼儿,直人不使心眼儿。
- 圣人的书,都是给人看的,拿来办事,百无一用。
- 都说人不如旧衣不如新,可在朕看来,衣服和人都是老的好,衣服旧了贴身,人旧了贴心啊。
- 历来国库亏空,不是打百姓的主意,就是打商人的主意,现在百姓保住了,他(沈一石)焉能自保?
- 天下事坏就坏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纠葛难解。
- 官场无朋友,朝事无是非,只有“利害”二字。
第三部分:《大明王朝1566》内容简要
《大明王朝1566》以嘉靖四十年(1566年)为大背景,通过一系列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和社会矛盾,展现了明朝中后期的社会现实和官场百态。该剧以“扳倒严嵩”为主要线索,通过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揭示了封建王朝末期的腐败和危机。
故事从嘉靖三十九年腊月二十九日开始,钦天监监正周云逸因直言朝廷开支无度、官府贪墨横行而被杖毙。这一事件引发了嘉靖帝的罪己诏和西苑玉熙宫的祈雪仪式。随后,在正月十五的年度财务会议上,严嵩、严世蕃、徐阶、高拱、张居正等各方势力围绕国库亏空问题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为了填补国库亏空,严嵩提出了改稻为桑的国策,并得到嘉靖帝的支持,决定在浙江推行。
然而,改稻为桑的国策在浙江遭到了强烈的反对。杭州知府马宁远与淳安知县常伯熙、建德知县张知良等人带兵断水、踏苗,逼迫百姓改稻为桑。戚继光奉谭纶之命撤回军队,并抽打了参与踏苗的士兵。浙直总督兼浙江巡抚胡宗宪则通过召集会议,否定了强拆强改的做法,并上疏朝廷请求拨粮延缓改稻为桑。
随着事件的不断发展,浙江官场内部的矛盾和斗争也日益激化。严世蕃为了功成,密信郑泌昌、何茂才趁端午汛期掘开新安江九县堤坝的闸门,毁堤淹田以贱价兼并灾民的田地。胡宗宪得知后秘密提审了马宁远,为稳定大局先斩后奏斩了马宁远等人,并再次上疏朝廷请求缓办改稻为桑。
嘉靖帝下旨召见吕芳、严嵩、裕王三方人员进京询问详情。胡宗宪虽然被迫交出辞呈,但嘉靖帝深知其识大体、顾大局,最终让其辞去浙江巡抚的兼职,只任浙直总督一职。同时,浙江官场空出了几个职位,郑泌昌升任浙江巡抚,何茂才升任布政使,严世蕃推举高瀚文出任杭州知府,裕王举荐海瑞和王用汲分别出任淳安和建德知县。
高瀚文上任途中经胡宗宪指点才知浙江情势的危机远超想象。面对郑泌昌和何茂才拟出的贱买灾民田地的议案,高瀚文据理力争却陷入困境。海瑞和王用汲上任后则积极调查事件真相并努力保护百姓利益。最终在海瑞等人的努力下,浙江官场的腐败和贪墨行为得以揭露和惩治。
《大明王朝1566》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人物刻画展现了明朝中后期的社会现实和官场百态。该剧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为我们提供了思考历史、理解现实的重要视角。通过对剧中人物和事件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封建王朝末期的腐败和危机以及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